象曰以宫人宠。终无尤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明爻辞之义。以见六五之无不利所由来也。六五之道。在能顺以止。其初有若不正。其终可免愆尤。此宫人得宠之象。君子于此宜自审其所合矣。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卢。
孔子《宣圣讲义》
此剥上九爻辞也。凡卦上爻为极。位极则道穷。穷则数变。而剥上九。尤为明显之例。全剥皆阴。唯上爻为阳也。上爻虽止一阳。而其位当极。其用必变。变则反。反则复。是剥之上九。即变为复之初九也。全卦之用。至此已恰相反。阳之消反为息。阴之近反为退。是君子之道。反穷为通。一阳永生。群阴以折。天之道也。数不终剥。道不终穷。阳不可亡。阴不可长。人之道也。故上爻在他卦。道或不能用。而在剥。则反着其用。天人相得。时位往复。穷则变。变则通之谓也。夫一阳在上。生机所寄。犹木之留硕果。以存其生生不息之仁。故取为喻。不食者明其为生用。不欲毁于口齿以伤其核仁也。且硕果仅存其贵重可知。而群阴相避。其免于侵食可知。故曰硕果不食。明其重在生也。艮止也。止于上。而反垂于下。阳之必复。生之不绝。于此硕果。已可预卜。不以食为尚也。凡果之天道。非为食而生。而人则以食为志。上九天爻。天道所存。故不食。亦天数自然之序。非禁之也。君子得舆二句。明上九之用。舆全卦反也。剥以害君子。利小人。唯上九则否故君子反有得。小人则终剥矣。与者载物之具。本坤道厚载之德。君子以德载民。民亦载之。故曰得舆。又舆者众也。上九以一阳领众阴。今反而复于下是将以载众也。而众亦安附之。则得舆。亦可谓之得众。得众则位固民安。此得国之喻也。卢者所居也。群阴载一阳。如屋之有卢。以避风雨。今阳将反复在下。是成剥卢之象。明其不克自安处也。不自安处。唯附于君子以图存。正小人道消之时也。故曰小人剥卢。言剥之害君子。至此且反害小人。天道无常。往者必复。此之谓也。
象曰。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卢。终不可用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而明剥之极必复也。剥以阳浮于上而剥。一旦向内自潜转而下。则为复。复则阳息。而阴渐消。此生杀之机。成败之数。虽由天道。亦关人事。盖剥之至。非一朝一夕。而复也。亦以渐。合二卦之象观之。则明其故矣。人事苟见先几。不待其至。则能早解。更因其复而预迎之。亦得早申。申与解者人也。人力不至。唯听诸天。必待气之自变。此上九爻辞。就天道言之也。君子得舆。民情所附。如车载物。两成其用。君子得众以自重。众得君子以自存。犹物之于舆。舆不虚而物以达远。正如道之行也。必假文物以为载。文物则属诸有德位之君子。若非君子。道不虚行。小人剥卢。失其托荫。不可再留。故曰不可用。以剥已久至上九始极。故曰终。卢者身所寄。而非公诸民也。与舆相反。舆志于行。卢志于止。舆载其众。卢覆其私。此君子小人复剥之义。皆相对。故至此小人道消。君子道长。易言之。君子得众。而小人失人心。小人不可用。而君子克行其道。皆两两相校而可见者。天道已变。世道且新。以后则属复卦之运。七曰来复。天心自明。人心亦可知。是在君子善于体认也。原注以国破家亡。小人失恃。释剥卢二句其意深刻。足资警惕。幸有君子。犹可依凭。世道之不亡。人道之不灭。终赖有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