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展雄才,董仲舒对天人三策
轻的武帝即位时,天下太平,经济富裕,而这得益于其祖父辈们的“文景之治”。《史记》载,当时官仓里是新粮压旧粮,钱库里的钱数不胜数,多的串钱的绳子都断了。街巷中,许多百姓都有自己的马匹,田野中更是牛羊成群。老百姓是丰衣足食。然而,武帝并不想做个太平皇帝,年轻的他内心有着灭匈奴、抚四方、一统天下、施仁德于百姓、光大祖宗基业的远大理想。他即位后采用新纪元,即以建元为年号,就是在昭示自己宏业的开端。这一纪元方式为后世皇帝所仿效。
汉武帝策问 董仲舒对答
汉武帝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一定要有人才做基础,要广用贤才来推动自己的新政。因此即位后,他马上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肯于进谏的贤良方正的人才。此次选拔不设门槛,只求真才实学之人,而其采用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正是汉初至隋朝的“察举制”,即通过考察推举选拔官吏。
汉武帝的诏令下达后,各地贤士纷纷上疏自荐。此次海选,汉武帝选用了100人,其中有两个重要人才,一个是提出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尊儒”思想的董仲舒,一个是“奇才”东方朔。
才华横溢的董仲舒,是公羊派《春秋》的大师,自30岁时就四处讲学,声名极盛,他也是这次推荐考试中的第一名,因此进入了“皇帝提问环节”(即“对策”环节)。汉武帝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以三篇策文应答。因为汉武帝这三次策文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被称为《天人三策》。天,指的是“天道”。
汉武帝的三次策问分别是:巩固政治的根本道理、治国政术和天人感应。董仲舒从五个方面回答了汉武帝。
一是新王改制。董仲舒认为,当一个王朝出现更迭,新皇帝就是“新王”,就应该改变王朝的制度和仪式,且首先从更改历法、崇尚的颜色开始。原因在于“君权神授”,王朝的更迭取代乃是天意,非人力可以改变,皇帝的权力也来自上天,是命中注定要来拯救苍生的。是以,新王朝改变制度、仪式,是顺天意,开启新时代的象征。
二是“大一统”,即统一天下。这与汉武帝渴望平定匈奴、实现天下的“大一统”的理想不谋而合。
三是“兴太学,举贤良”。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兴太学”就是培养社稷人才。“举贤良”则是广纳天下贤才。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每两年便向天下征召人才,并将察举制规范化、制度化。此建议对于求贤若渴的汉武帝来说,亦是一拍即合。
四是“尊儒”,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天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只要读“六经”就可以了,没必要读其它的书。因为思想是最难统一的,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非常难以达到统一。没有统一,国家的法纪制度就无法统一,天下人也就不知遵从什么。所以,如果国家选择儒学作为正统来教育百姓,禁绝其它的思想,这样天下人的思想就可以统一了,法纪制度也就统一了,人们也就知道该遵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