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致虚守静:认识“无为”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何谓“无为”?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这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辅万物之自然”包含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及自觉遵循;“不敢”就是谨慎。全句大意为:遵循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不妄加干预。所以,“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遵循规律、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含蕴深厚,从古至今,给人以多方面的智慧和启迪。
致虚守静:认识“无为”
老子认为“虚”与“静”是人的秉性,他提倡认识“无为”,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里,“静”指的是人的心灵宁静,“虚”是形容人心灵空明,不带成见。这要求人们的身心不被纷繁世相干扰,而是返本归真,使身心回归虚寂安宁。在老子看来,在“万物并作”的世界中,人如果能以虚寂安宁的身心“观复”,就能于复杂的现象中“知常”,即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古人盛赞“虚静”对人的好处,曾有“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的评价。
如何认识事物?很多人只看到事物现状,只能把握事物的已成之局而不能预料其将成之势,往往作出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判断。老子告诉人们“反者道之动”,即矛盾双方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并由此提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观点。
这一思维方式告诫人们,日常生活中安危相易、祸福相生是普遍现象,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考虑问题。
为而不争:生活“无为”
“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提倡以“不争”求和平生存、共同发展。宋代朱熹说:“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此话虽尖刻,却道出老子“不争”思想的本意“不争”并非放弃争,而是以不争为争,不争于一时而争于久远,不争于表面而争于根本。
这是一种更有效、更深入的争。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你与人家斤斤计较,他人则必与你两两相争;你能主动让人三分,他人就能让你一寸甚至一尺。这就是“不争”思想的具体体现。
慈勇俭广:修养“无为”
实现修养“无为”,老子提出“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个要求。所谓“慈”就是为人要仁慈、宽厚、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俭”就是适动静之节律,省思虑之精神,节常用之财物,食清淡之饮食,顺其天道自然,爱其精神,惜其财物,不竭而尽之;“不敢为天下先”不是怯弱,而是谨慎,是在“慈”与“俭”的基础上,做任何事情不要主观盲动,不为抢先而抢先,事情开始前,部署周密,起步虽晚,能做到知己知彼,就能争得主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