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师刘伯温,天纵英才透玄机(2)

(1340),三十而立的刘基在此时告别了这小小的秩正八品官职,无奈的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去。

这一蛰伏竟然又超过了两年光阴,刘基虽然声名在外,但距离高中进士,那已经是接近十年前的一场黄梁旧梦了啊!他自忖在这宝贵的青年时期,这十年时间完成的却不到他经国淑世理想的万分之一!他仍然冀想要为生民立命、天地立心,因为那是他宿命的血液中恒定的愿望,他在等。

有个机会接着到来,乡居二年后怀抱着复杂心思的他再次被朝廷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兼充江浙行省考试官,这官职听起来好像比小小的县丞好一点,但尽忠职守的刘基随后就基于良知原则,在任事的时候很快发生了他上书揭发监察御史严重失职的事件,此举不但令他再也无法见容于当地官官相护的腐败环境,甚至还被糟糕的上级长官诬赖成赃,趁机反咬了刘基一口;如此一年天人煎熬,再一次他选择了人格与道德完好之路,坚决不茍的昂然整装,再次负笈而去。

疾恶太甚负奇才

接下来更是沉郁,竟然为这天才安排的路,是另一个漫长而心灵波折的十年,前一个十年,后一个十年……谁也不明白这位从小就锋芒毕露、太过早慧的神童;这位拥有一切智识、情操、品格与才华等等安邦治国的“装备”,明明是一匹能致千里的不世神驹却在大好年华的青春白日里无以奔效,只得日日起卧蓬茆?打笃磨槎过半生吗?刘基三十多岁了,他远离了故里人们殷切的眼神,移居到了杭州。

回顾这个时代的种种,仍然民不聊生,而元朝已成强弩之末,无奈他只能神苦而游、放歌极醉、赋诗饮酒、在象纬之学当中求索天地造化的答案,梦想能通彻所有的宿命与无常的线索。

隐居于丹徒的蛟溪书屋时,三十六岁的刘基人到中年,这静止而漂浪的客居岁月让他终于有所改变,让这不世奇才的人生甘心有了某个依止的段落,寄寓杭州的他在这时有了家室;时间是台州人方国珍首先于海上举事抗元发难的前后,他也迎接了自己的下一代(刘琏、刘璟先后出生),年过四十的刘基此时当上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世局的变化很快,乱象纷呈中大地烽烟四起,反元义军以燎原之势兴起各地,当僭称皇帝的徐寿辉攻陷饶州(今江西鄱阳)时,螫居多年的他终于决定要携眷返乡了,而家乡惊愕不已的他却发现自己的家乡在战火中残缺废乱。

面对各地的叛军,朝廷虽然命临海前线的浙江省要着力防范,但是元朝的地方官吏根本压制不住方国珍来自海上的的义军(虽说是义军,其真实行径却类似海盗),……虽然距离刘基上次弃官已然十年,但刘基在地方上谙熟兵法韬略的声名仍在,浙江行省在此时唯有寄望再度起用他“力挽狂澜”,否则形势殆危,恐怕无法向上面交差。……就在这种不得不的情况之下,浙江省连忙上报朝廷欲以“浙东元帅府都事”七品之职倚重刘基,就是希望利用他再度出马为元朝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