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师刘伯温,天纵英才透玄机(3)
魏菀乱世侠心着经典
才刚贿赂完核心大臣接受了伪装的“招安”,遂其所愿、志得意满的方国珍在摆脱了刘基眼中钉后,便趁此大好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隔年他联合了各地农民军,海陆两处起义又叛,而且声势愈来愈大。浙江行省眼见情况演变到不可收拾,在无奈跟侥幸的心理下,又想要对一直看押在绍兴的刘基再度起用,重施他们元人对伯温总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故技,朝廷此时宣布对伯温起用复职,恢复了他的自由之身,而心灰意冷的刘基好不容易能离开绍兴,看透世情的他并没有照元朝希望的再度走马上任当“救火队”去,而是认清事实的带着家眷避乱越城,乡居耕读,暂时遁隐去了。
此后一年期间,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武装队伍几乎遍布全国,再隔年整个江南局面动荡不已,处州(今浙江丽水周边,刘基故里青田县也位在处州)山寇乱起,四十六岁的刘基眼见贼寇(所谓义军)行径嚣张,乡亲百姓流离失所,为了安家安邦,恢复地方,身处如此危殆局面,深爱家园的他一腔热忱还是按捺不下,他再度应聘出仕了,仍然是不计前嫌的再度忘身剿寇,……经过刘基一年多的亲身督战,剿抚互用,果然绥靖了地方。
因伯温戡乱有功,被江浙行省“提拔”为官居五品的“行省郎中”,……可叹就在上报朝廷后,刘基却因朝中方国珍的佞党从中作梗(这时方国珍还没死,他始终认为刘基是自己要成就王业的“克星”),不但莫明其妙的被连番降级还被消去兵权,什么五品的“行省郎中”却换来了七品的“总管府判官”,不但武官变成文官,有兵权的长官变成拿算盘的小科长,一纸调包的委任状发还,意思是要刘基不准再去剿抚了,只要去管一些总管府里无关痛痒的琐碎事务就行了。
无法对元末乱象冷眼旁观、置身事外,是伯温对短视近利的元朝一再应聘出仕的主因,也因为刘基根深蒂固的儒家君臣思想,他在满目疮痍的时代仍然想经世济民,开创太平。……经过这么多的风雨,面临了多少回夙夜匪懈的零星征战,愤恚失望的刘基此时只好将元世祖的绘像置于桌案上,……他北向而拜的说:“臣不敢辜负世祖皇帝,但实在是因为臣欲进而无阶,欲退而无路,报国无门,对此无可救药了……。”
历经了混乱时代与坎坷考验,时年四十八岁的刘基,年近半百终于做出了这无比沉痛的决定,他在北拜元世祖之后,向他一直衷心致志,欲报效朝廷的对象在心底做了此生最清楚的切割;追昔抚今,他椎心感慨,也体认到改朝换代之不可免,天意之不可违,大环境的走势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振衰起敝的,……他终于体认到元朝的覆亡将犹如摧枯拉朽般的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