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根本在富民 不是鼓励消费


孙立平:扩大内需的根本在富民
不是鼓励消费

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有效地扩大内需,是本届“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之一。

昨日,清华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孙立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扩大内需的根本在富民,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不是在于鼓励人们花钱消费。尽管通过这些措施来扩大内需将比较缓慢,但这种内需的扩大将会是根本性的,有实质性意义的。旧模式已走到尽头

《第一财经日报》:“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是增长模式的转变。对于这个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已经进行了许多讨论,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转变的必然性?扩大内需在这种转变中具有什么样的位置?

孙立平: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基本走到了尽头,其内在的动力已经是强弩之末,必须将其动力置于新的基础之上。前年和去年发生的“两荒”,即“民工荒”和“油荒”,可以看作是传统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标志。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意味着要将过去的“内需不足―依赖出口―低价竞销―利润低下―工资增长缓慢―内需不足”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转变为一种“收入增加―内需增长―降低对出口的依赖―避免竞销―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环。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情况来看,尽管这种转变是困难的,甚至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这种转变是必须的。而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扩大内需无疑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但解决内需问题要比解决外需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内需问题表面看起来是收入和购买力的问题,但这与社会中的利益格局、社会结构和种种制度安排密切联系。没有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社会结构的相应变化、相关制度安排的形成,能够支撑内需和国内市场的基本条件就不可能出现。扩大内需并非赶储蓄出笼

《第一财经日报》:内需不足的问题,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显露出来,从1998年开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需求。为什么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更加严重和突出的迹象?

孙立平: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讨论到“微观不好宏观好”等现象的时候,一些学者坚持用产权明晰来解释这个现象。我当时的看法是,产权明晰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当时不但国有企业不景气,就是私营企业也不景气,这说明不完全是产权问题。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企业生产什么什么卖不出去,满大街的“拆迁价”、“吐血价”、“跳楼价”。这说明是需求有问题。后来,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刺激内需的政策。从199651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