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
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为千古传颂之名篇,记中桃花源及秦人隐居地也成为人门向往之圣地。桃花源的地理原型在何处也是一争论焦点。
现今名声最大的“桃花源”非湖南常德桃花源莫属,其依据是当地古为武陵郡:西汉初年,汉高祖易秦黔中郡为武陵郡。《桃花源记》中渔人为武陵人,武陵在此可被看做武陵郡。又有人认为武陵当为武陵县,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在晋代名叫武陵县。
据此说桃花源又似在竹山。1936年陈寅恪发表《桃花源旁证》一文,据戴延之与虞道元探洛水之源之事认为桃花源在北方弘农洛水上游一代。《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迳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遡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此外另有多处地方景观被当做桃花源的原型此不俱录。
陈说近之而未尽达陶公之意。余以为武陵指华山,桃花林在华山之北,秦人隐居在华山之南,陈说所谓洛水上游。这还得从《桃花源记》本文具体分析。
探寻“桃花源”,首先要弄清武陵二字在文中的含意。这又得从秦人"先世避秦时乱"所避何乱说起。
陶公于文中未直言,但已隐于文中。“晋太元中”一语道破天机:太元为东晋孝武帝年号,凡21年。太元八年,前秦王符坚以兵百万侵晋。时谢安当政,遣谢玄刘牢之等于淝北大破秦军,是为淝水之战。战后北方重新陷入战乱,“晋太元中”一语与秦人之语互文;是文写作正在另一场秦晋之乱—东晋灭后秦之战后。
东晋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八月至次年八月,太尉刘裕率东晋军攻克长安(今西安西北)灭亡后秦,其间派戴延之与虞道元沿洛水探路。由此二条可看出《桃花源记》中秦人所避为“秦晋”间战乱,武陵当于此战场相近。余以为武陵为陶公对华山的隐称:盖华山古称西岳,在古代五行文化学说中与五行中的金行、西方、金星相对应,杀戮刑罚等武事为西方所主,故可称华山为武陵。
其次说"桃花源":最早的桃林为《山海经》中夸父死后其杖所化的邓林(即桃林),方圆三百里。春秋时称桃林塞,范围包含东至河南灵宝以东、西至华阴以西的广大区域,华山正在范围之内。常德地区等当时并无与夸父有关的传说。在桃渊明之后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此传说收在《水经注河水》中。在常德等地河流中并无夸父逐日传说。
在《搜神后记桃花源记》中太守名刘歆,此也为陶渊明喻意所在。西汉新莽之际有刘歆曾为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