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政治变革中的群众心理


古代的共同体成员可以不关心政治,但现代的群众不关心政治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权利和利益是他们的痛点和敏感点,而这是由政治分配的;另一方面,政治系统不利用他们的心理能量,明显成不了大事,这使他们哪怕被当成台下沉默的大多数,也不会按捺太久。
群众心理的介入,使近代以来的政治图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画面:
一个画面是在剧烈的政治转型时期或国家里,群众心理的存在,构成了政治领袖产生的沃土。像拿破仑、列宁、林肯、毛泽东等,虽然政治理想不同,但都善于听懂人们内心的声音,而且一呼百应。
另一个画面,则是在政治结构已相对稳定的时期或国家里,各种政治理念,已经变成人们的日常观念,并且可以通过基于公共选择的制度来达成——或者,政 府、政党已控制住政治结构,个人的魅力相形暗淡,这样的时期或国家,卡里斯马型领袖退场,常态下的政治家则走到舞台的中央。
就是说,在这个画面里,没有一个政治家仅凭个人魅力就可以扭转乾坤这回事了,很多东西都已渗进制度和政治结构中,政治家更加需要焕发的是勇气、智慧、决断等美德。
无论奥巴马如何做,他已经不可能是第二个林肯,美国民主制度的成熟运作,不会依赖奥巴马这个符号。但他碰到的问题,和很多国家的政治人物碰到的是一样的:要获得执政合法性,必须要民意支持;而要推进某个施政目标,遇到阻碍,也必须民意帮一把。
既不精英,也不民粹
今天,民众身上的热情或激情,包括愤怒、希望,一直在中国社会空间中弥漫,寻找着出口,对政治、社会结构,不时地冲击一下。
面对渴望公平,渴望没有腐败,渴望吃得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渴望拥有平等权利,渴望扩大政治参与的群众心理,该怎么办?
有两个极端是应当避免的。一个是保守、维护既得利益的精英政治,另一个是激进的民粹政治
在民众迫切要求变革的国家,精英政治的恶果尽人皆知,曾经的南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独裁资本主义即是如此。
比如统治印度尼西亚长达31年的苏哈托政府。在其任内,印尼经济得以大幅增长,但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苏哈托家族及其亲信,几乎垄 断了印尼最赚钱的行业。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用来掠夺没有受到其政府庇护的企业和民众。仅仅是他的家族,从其独裁统治所得到的收益 就超过150亿美元。
结果是,1997年的一场金融危机,把印尼打回原形。无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只要发展成果被少数特权阶层独占,它一定是脆弱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