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不堪一击。
一些人所鼓吹的“精英政治”,对于中国来说,也只能是一副毒药。30多年的改革,逐渐坐大的“特殊利益集团”,对维护一个具有剥夺性的利益秩序可谓殚精竭虑,办法就是让“精英俱乐部”垄断对制度、政策的影响。这是以制造问题的方式,来加剧问题的爆发。
既然对抗群众心理,只是在火上浇油,那么,一味地迎合群众心理,走向“民粹政治”,那又如何?南美的一些国家,尤其是查韦斯时期的委内瑞拉,就是这样操作的。
民粹政治,是对精英政治的一种强烈反弹,相当于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剥夺得越深,对公平的渴望就越蚀骨。处于政治社会转型时期,而且贫富悬殊的国家,最容易发生民粹政治,善于利用群体心理的政治家,甚至可以把自己造魅为一呼百应的领袖。
饱受精英政治折磨的委内瑞拉给了查韦斯机会。在“民主”的制度外壳下,他描画了一幅“剥夺剥夺者”的图景,让“受够了”的人们激动万分。此后,在“民意”的支持下,他的“政治理想”频频得手,民粹政治也因此逻辑地走向威权主义的政治。
民粹政治的多种弊端无须阐述,但有两点对于中国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一是固然满足了民众当下的胃口,但却给未来留下了隐患;二是民粹政治靠个人魅力玩,而不是政治结构的稳定,因此风险极大。
“吊群众胃口”?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反思一下:在中国,改革的政治家群体在和群众心理“互动”时,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又应避免些什么?
首先,当一种有助于实现政治理想、施政目标的制度或改革措施,在其出台或推进的过程中,同时碰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和“有强大的民意支持”这两个变量时,应果断顺应民意。因为这正是召唤出政治家气魄的时候。像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是这样。
从群众心理这个变量上看,民众是腐败的受害者,具有一种“被迫害心理”。解决腐败问题,就是对他们“心理问题”的一种治疗。但很清楚,官方的各种反腐表态,从语言的功能上,最多只是安慰,而不是治疗;而在很多时候,这些语言和腐败的现实映衬起来,在心理上还构成一种欺骗。
在一个连“二奶”、网民都充当了“反腐先锋”的国家,还有什么能让群众对腐败问题的解决抱有预期呢?只有这两点:或者,真的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或 者,他们一直期待的,被视为是反腐的万应灵丹的制度出台了。而这样的前提,是他们预设了腐败问题,只有超越了官僚集团利益的政治家才能解决,因为他们对官 僚机构已经不信任。
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迟迟不出台的情况下,群众心理会经历这样的演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