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改革设定的评判标准没有错,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切身感受是完全一致的。
90年代以来,不仅我李昌平“主导”的乡村改革是“瞎折腾”,我党中央和中央政府领导的很多改革都正在背离改革的初衷。如:
中国改革发端于农村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可农民只在80年代获得了农村和农业改革的好处,进入90年代后,农民和农村迅速沦为了为改革付代价的对象。
1,80年代以来的医疗体制改革,目的是为了增进全民的医疗福利,改善医患关系,可是改革后的实际情况是少部分 人享受了医改的好处,少数人借医改发了大财,到90年代中后期,80%以上的城市居民、农民工和农民成为了为医疗改革付代价的群体。改革前,人们赞美医生 护士是天使,现在,在越来越多的缺医少药者的心目中医生护士是“最值得警惕”的人。
2,8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体制改革,在各级政府财政每年对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的同时, 全民也迅速沦为了为教育改革付出高昂代价的“学奴”。学校变成了公司,校长变成了首长,教授变成了叫兽,学生变成了羊。
3,起始于90年代的住房制度改革,体制内工作者和国有企业职工受益,地方政府、开发商和投机客发财,让无数的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00后……付出代价,沦为了“房奴”,甚至有很多人连获得“房奴”资格的能力都没有了。
4,土地制度改革,地方政府有权有钱,让千千万万的农民付出代价。
5,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基本上是黑社会、黑心官员和黑心资本家的一场联合抢劫,极少数人发大财,矿产所在地人民和全国消费者付出了代价;
6,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改制……创建资本市场等等改革,都避免不了改革等同于合法抢劫的命运。市场化改革数年,连人称“吴市场”的吴敬琏教授也坐不住了,惊呼:改革正在建立一个坏的市场经济制度。
几乎所有的改革,初衷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基本上都走向了背离。
2003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一时间让人民看到了我党“反思改革”的勇气,重新唤起了人民对改革的期待。但“反思改革”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就被“和谐”了。
1,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确实拿出了更多的钱以改善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弱势群体的民 生问题并无大的改善,有些方面还恶化了。如中央财政统筹义务教育了,每年数千亿资金到了地方,迅速集中配置到了市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