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十二大名人盗墓案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其给毁了,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搞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帖。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刘豫——最不义的盗墓者

目前考古界判断,中国现存的所有帝王凌都已被盗墓者光顾过。唐“十八陵”让温韬盗掘了,北宋“巩义八陵”则让叫刘豫的人盗掘破坏干净。北宋皇陵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葬有北宋七位皇帝和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追尊“宣祖”)的迁葬陵,号称“七帝八陵”。相比汉、唐帝王陵冢巨葬丰,北宋帝王陵普遍简单;汉、唐帝王生前就开始卜穴营建了,而宋朝皇帝生前不预筑寿宫。刘豫本为北宋臣子,后降于北金政权。降顺变节,本已不义,合伙盗掘陵墓,则更加不义。

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是钦宗赵桓,年号靖康,其在位仅一年又四个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十一月十五日,金国大将粘罕率军自孟津渡过黄河,次月金兵攻陷东京,君臣南逃,北宋灭亡。四年后,即公元1130年,降金的刘豫被金国立为“大齐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公元11301137年,年号“阜昌”)1132年迁都开封。当了傀儡皇帝的刘豫学起了曹操,设了专门的盗墓机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有记载的官盗机构,分汴京、洛阳等几路人马,疯狂盗坟掘陵。史书上记载,“刘豫僭立,见兵士卖陵中玉碗,即置淘沙官,再发河南山陵及发民间无主坟墓。”除了启用他臣,肥水不流外人田,刘豫还任命自己的儿子为“淘沙官”。

北宋的皇陵比较简单(实际上也是花费巨大,如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丝绢250万匹,费用占当时国库年收入的一半,动用民工近5万,所谓简单是相比于汉、唐皇陵而言),掘起来并不费多大劲。刘豫与粘罕的官兵先后盗掘,互相勾结,把赵匡胤生前认定的风水宝地毁得不成样子,除了皇陵,后陵、妃墓、周围的臣子墓都未能幸免。据记载,刘豫与粘罕盗墓很有一套,小墓采用直接揭顶的方法,大墓则从陵台一侧挖洞,撬开墓顶券石,缒绳而下。其间,陵区内到处都是盗墓的士兵,宋哲宗赵煦的尸骨被挖出后,乱抛在地,曝晒日下。当时被弃尸骨漫山遍野,风水宝地成了乱坟荒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