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薄名利,千古隐士陶渊明


淡薄名利,千古隐士陶渊明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晋代文学家,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田园诗人,小时候家境贫困,但是他努力钻研儒家经典,年轻时一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41岁时挂印辞官,隐居于庐山脚下,躬耕田园,饮酒赋诗,终老一生。后人称赞他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辞赋家、散文家,留有诗歌一百二十多首,辞赋散文十多篇。后世的金朝诗人元好问评论陶渊明的诗时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其诗歌和散文浑然天成,自然质朴不加修饰,剥尽铅华腻粉,独见真率情志,具有真纯隽永、万古常新的韵味。他的诗歌基本上可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抨击现实社会政治的黑暗,田园诗则歌颂大自然风光、赞美田园生活,同时也反映农人的清苦。

陶渊明的〈饮酒〉、〈杂诗〉、〈咏贫士〉、〈归园田居〉五首、〈移居〉等杰出诗篇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句脍炙人口,千古传颂,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如同菊花是百花之中的隐士一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像菊花一样清雅淡香,永为后人所仰慕。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尊崇儒道博览群书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曾做过太守,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的名士。然而,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中落,八岁时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生活拮据。尽管如此,自幼贫困的他,并不以贫为苦。

陶渊明年幼时,多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孟嘉是当代名士,也是陶渊明生活上的老师,他“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自然对陶渊明影响很大,“吁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有其外祖父的遗风。

孟嘉的家里藏书很多,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方便条件。在学者们以老、庄为宗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只学习《老子》和《庄子》,还学习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使他内心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与“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少年高才扬名四方 妙句频出巧对知县

少年时代的陶渊明非常好学,每天除了躬耕菜园之外,就是专心读书、写诗作赋,所写诗词歌赋在当地很有名气。当时居住地的王知县也是一个诗词爱好者,走马上任之初就想探试一下陶渊明的学识是否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