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获彗星撞地球证据 佐证史前文明


科学家首获彗星撞地球证据
佐证史前文明

关于彗星撞击地球从而导致物种乃至人类文明遭到毁灭的推断存在已久,但因为缺乏物证而长期受到部分科学家的质疑。最近,“美国物理学家网站”(Phys.org)报导,由南非开普敦大学、约翰内斯堡大学及南非核能公司等组织的一支国际合作科学家团队,首次发现了彗星撞击地球的证据,不但为研究太阳系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史前文明”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佐证。

26万年前彗星撞击地球局部文明被毁

科学家们的这一最新发现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球和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该科学团队在反覆分析研究了几年前由埃及地质学家们发现的一块黑色卵石后,确认这个神秘的黑色卵石实际上是彗星的慧核碎片。研究结果表明,26万年前一颗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埃及上空发生爆炸,爆炸使地面的沙子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在撒哈拉大沙漠方圆六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形成了大量的黄色石英玻璃。研究人员们相信,这样的大爆炸足以彻底毁灭了局部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所有生物。

几乎可以肯定,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它曾多次遭到彗星或小行星的撞击。然而在这块卵石的来源被确定之前,地球上的已知彗星物质只有从大气层高处获取的尘埃物质和南极冰层中的富碳尘埃。所以,这一重大发现让科学家们兴奋不已,它不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太阳系,还为“恐龙灭绝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推断提供了佐证。

26万年前一颗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埃及上空发生爆炸,爆炸使地面的沙子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在撒哈拉大沙漠方圆六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形成了大量的黄色石英玻璃。地球突遇小行星撞击恐龙等物种绝迹

许多科学家认为,是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导致了6500万年前恐龙的突然消亡。最直接的证据是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这个6500万年前左右形成的岩石层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即“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在下层岩石中含有大量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就找不到任何恐龙化石了。

科学家们发现,这个岩石层中铱(一种稀有金属)的含量超过正常含量200倍,这样浓度的铱只有在陨石中才能找到。此外,科学家还在岩石中找到了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的冲击石英。而在全球许多第三纪界限的岩层中,都发现了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这一现象只能用地球曾遭到过小行星的最猛烈撞击来解释,而撞击点就是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