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2)


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
2

黄帝驱逐蚩尤,经过七十次战争而制服蚩尤的为害,于是达到无为而治。九黎危害道德,颛顼征讨它,获胜后天下就得到很好治理。桀作乱,汤放逐他;纣无道,武王讨伐他。汤、武王都在自己生前达到太平。如果人民日渐浮薄诡诈,不再返于淳朴,那么到了今天,应当都成为鬼怪,君主又怎么能教化他们呢!”德彝回答不上来,但内心以为魏征的意见不行。

皇帝完全接受魏征的意见而毫不怀疑。到这个时候,天下太平。边地异族君长受中华文明礼教的熏染,带刀到宫中担任警卫;东到海,南越过五岭,都夜不闭户,来往的旅客不用携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得到供应。太宗对群臣说:“这都是因为魏征劝我行仁义啊,现在已经有成效了。可惜封德彝已去世,不能让他见到了!

后来,皇帝在丹霄楼宴请近臣,饮酒之中,天子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刺王的时候,确是可恶,我能抛弃旧怨,任用有才能的人,也算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如果我不从,我发话,他总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说:“臣认为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进谏,如果陛下不从而臣马上答应,便怕事情就这样施行。”

皇帝说:“只管马上答应,等机会再另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答应陛下,又另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不是稷、禼用来侍奉尧、舜的办法。”皇帝大笑道:“别人说魏征举止粗暴傲慢,我却只看到他的柔媚。”魏征一拜再拜,说道“陛下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进谏,臣又怎敢多次触怒陛下呢!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魏征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长期不决的诉讼案件,天子命令魏征秉公处理。

魏征不是一向熟悉法律,只抓住原则,按照实际情况处理,(而不是完完全全依照法律条文去处理,)结果大家都心悦诚服。天子进封魏征为左光禄大夫、郑国公。魏征多病,请求辞去官职,太宗说:“您难道没有看见金属在矿里,没有什么值得珍贵的,擅长冶炼金属的工匠把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觉得它宝贵,朕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卿比作好的工匠,而对它加以磨砺。

卿虽有病,但还未衰老,哪能就这样辞官呢?”太宗文德皇后安葬后,太宗就在禁苑建高层望楼,用它了望昭陵。有一次领着魏征一起登上望楼,魏征细看后说:“臣两眼昏花,看不到什么。”皇帝指给他看,魏征说:“这是昭陵吗?”皇帝说:“是。”魏征说:“臣以为陛下是望高祖献陵呢,如果是昭陵,臣原已看到了。”皇帝哭泣,为此毁掉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