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3)
古人说,尊贵没有与骄傲相约而骄傲自来,富裕没有与奢侈相约而奢侈自到,这并不是空话……隋朝以富强而灭亡,原因是国家动荡;我们以贫乏而安宁,原因是国家平静。平静就安宁,动荡就混乱,这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隐晦难见、微细难察的道理。不走平坦的道路,而遵循已倾覆的车子的行迹,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安宁时没想到危险,太平时没想到动乱,生存时没考虑到灭亡。
当隋朝还没有乱的时候,自以为一定不会乱;还没有亡的时候,自以为一定不会亡。所以屡次发动战争,徭役不息,直到被杀受辱,还不明白灭亡的原因,岂不可悲!照看长相的美丑,一定要用静止的水,照看国家政治的安危,一定要找已灭亡的国家。《诗经》说:‘殷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前一代的夏朝。’
臣希望现今的行动,能以隋朝为借鉴,那么存亡治乱的道理就能知道了。如能想到导致危险的原因就会安宁,想到导致动乱的原因就会太平,想到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生存。生存灭亡的症结,只在于节制嗜好与欲望,减少出游和打猎,摆脱奢华,停止办理非急迫事务,小心不要偏听偏信,亲近忠厚的人,疏远善于阿谀奉迎的人罢了,保持帝王之业是容易的,取得它则确实困难。现在既然已取得那难于取得的帝王之业,难道就不能保持这易于保持的帝业了吗?保持它不牢固,是因为有骄奢淫佚之心在动摇它。”
皇帝建造飞山宫,魏征进献奏疏说:“隋朝据有天下三十多年,教化传布于万里之外,威力使异邦的人感到畏惧,然而一时之间,天下却全部丧失。那炀帝,难道讨厌太平而喜欢灭亡吗?这是由于他依仗国家的富强不考虑后患的缘故。……向外显示自己的威严,对内行其险诈猜忌之道,邪恶的人受重用,忠正的人被斥逐,上下相互欺骗,百姓实在无法活命,因而导致自身死于平民之手,被天下人耻笑。
用暴虐代替暴虐,将走上动乱的道路。做事情不能为后人所效法,子孙就看不到榜样。这样,必将导致民怨神怒。民怨神怒,那么自然灾害就会发生;自然灾害发生,那么祸乱就会出现;祸乱出现,自己的躯体名声能够善终的那就很少了。”
这一年,天降大雨。魏征上书陈述政事的得失说:“臣听说治国用德、礼作基础,以诚、信为领先。诚、信建立,那么处在下级地位的人就不会有二心;德、礼具备,那么远方的人就会前来朝贡。所以德、礼、诚、信,是治国的重要纲领,不可以有片刻时间废弃。古人的书上说:‘君主应该按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老百姓不信任统治者,国家也就立不住脚了。’又说:‘同样的言语,有时能被信任,有时不被信任,可见在言语之前,存在着一个信任的问题;同样的命令有时能被执行,有时不被执行,可见在命令之外,存在着一个是否真诚待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