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仁义治国的帝皇(4)
现在要追求达到太平,就把任务托付给君子,而事情的得失,有时则询问小人,这样诽谤赞誉便常操在小人手里,而督察责罚则常加到君子头上。中等才智的人,难道没有点小聪明,然而其心思不能达到远大,即使他们竭诚尽力,仍不能免于使国家倾覆败亡,更何况内心怀有用不正当手段营利的企图,专门承顺天子的脸色、旨意行事的人呢!所以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没有小人而具有仁德的。’
这样看来,君子不能没有小恶,但恶不多不妨害他是正人;小人也时常有小善,但善不多不足以使他成为忠臣。现在说某人是善人,又考虑他不可信任,这和竖立一根直的木头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上级不被下级信任就无法使唤下级,下级不被上级信任就无法侍奉上级,信任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呀!……
如果想让君子小人和是非不混杂,一定要用德来安抚臣下,用信来对待臣下,用义来激励臣下,用礼来约束臣下,然后奖善而嫉恶,使赏罚分明。这样,以德化民、无为而治的美政离我们也就并不远了!如果奖善而不能提拔善人,嫉恶而不能除去恶人,惩罚不给予有罪的人,奖赏不施与有功的人,那就会有危亡的时候,国家也许不能保住。”皇帝看后,亲自写诏书对魏征给以表扬和批复。
有一天,太宗宴请群臣,皇帝说:“贞观以前,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进献忠诚的劝告,纠正朕的过错,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只有魏征一人而已。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越他们!”并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皇帝曾经问“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备将相的才干,魏征不能同他相比。”皇帝说:“魏征实践仁义,以辅佐朕自己,想使朕达到尧、舜的地步,即使诸葛亮也无法同他匹敌。”
当时进献密封奏章的人很多,有的不切合世事,皇帝厌烦,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谤木制度的遗留吧!陛下想知道政事的得失,就当听任人们上言。话说得对,有益于朝廷;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政治。”皇帝很高兴,对进献密封奏章的人都加以抚慰后才让他们离去。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进奏章指出当初太宗“陛下答应臣实行仁义之道,保持它不丧失;节俭朴素,始终不变”,而后来渐渐不能坚持到底的十方面事,进行劝谏。
一是不能象“贞观初年,清净寡欲,教化遍及荒远之地”,劝谏要学从前汉文帝推辞不接受千里马、晋武帝烧毁用雉鸡头羽制成的裘那样保持清心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