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丢掉了传统

流沙河:前辈们都在书斋里,读的书比我多。可我干过各种劳动,解释汉字时会运用亲历的知识,更贴近生活。

环球人物杂志:您会像许慎那样,专门写一本工具书,把汉字的来历都讲一番吗?

流沙河:不可能,我也没那么多精力喽。我现在在写一本《简化字不讲理》,大概会涉及几百个字。我选的简化字都有代表性,把道理讲清楚就够了。因为举一可以反三,比如羡慕的羡,下面的次也是不能改成两点,必须是三点,因为它讲的是看见羊肉很好吃就会流口水,这种心态就叫羡。

大家在解释文字时乱说一通

流沙河有句名言:古文字学是一门科学,不是文学。但他也提倡现在的文学教育中应增加古文的权重。就像一位网友对他倾诉的那样,回到过去,不大可能;保持现状,又有点不甘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别忘记。流沙河所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让更多人记住那些原本有生命的、鲜活的文字。他的书房里,触手可及的都是文史、古文字方面的书:《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集注》、《历代史料笔记丛刊》……“这些才是我的命根子啊。”流沙河说。

环球人物杂志:您一直在倡导大学中文系以古文教育为主,原因是什么?

流沙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文系的学生都要学《说文解字》,因为它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后来这个传统断了,大家在解释文字时就乱说一通。比如说把田字解释成象形字,说它像农田。

我们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古文是最好的教材。它简练、准确,以一当十。

环球人物杂志:但古文就是因为晦涩难懂,和口语完全是两套体系才被改掉。有人认为,学古文是在走回头路。

流沙河:新闻不可能是古文,政府公告不可能是古文,我跟你对话不也是用白话吗?但还要看到另一方面,古汉字中包含着文化传承,从中可以看见古代人的基本观念、生活方式、劳作方式、社会心态等等,其中还涉及自然界的许多知识。我们不能忘祖。什么叫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热爱祖国的文字。

13亿中国人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有一条线把他们凝聚起来,那就是汉字。它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四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