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

且看“易”字的构成:上“日”、下“月”。由于日月经天,往复推移,月有盈亏,日有远近,而且还有日蚀月蚀等天文现象,所以日月这两样最显而易见的天体就处在不断的往复变化之中,所以“易”字就有“变易”之意。可是日月又代表着光明,月虽有亏又终必复圆;日虽有蚀却终必复明,这是万古不易之理。所以“易”又有“不易”之意。如此一来,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在这一个字中就统一起来了。

这么辩证深奥的道理,我们通过日月这两样最显而易见的天体的运行就可以看出来,直接地感受到,不正是很“简易”吗?除此之外,日月代表着阴和阳,所以“易”这个字又有阳居上、阴居下,阴阳和谐的意义。

“日”、“月”两个字直接起源于象形字,它们以上下次序合在一起就是“易”,这是直接从象形到表意的过渡,既直接,又非常的深刻。《周易.系辞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就这一个字中,就涵盖了天地之道,阐述了既有所变易,又亘古不变的深刻道理。一个字就是一个贯通天与人的体系,是一个完善的“表意”系统。

再看中国的艺术,也属于“文”的领域。在音乐领域,越是古曲,旋律性就越不强,从现代人的欣赏眼光看,中国古曲常令他们觉得过于生涩。比如古琴,是通过按弦的尾音来传达演奏者的情绪的。对于古琴这种乐器,“韵”比“声”更重要。右手拨弦产生的声音叫“散音”,是实音;而左手按弦滑动产生的声音叫“按音”,是虚音。而古琴的精华就在“虚”的这一部分。

这就是“虚实相生”这个深奥的哲理在古琴这个乐器上的体现。而“虚”这一部分就是表意的,演奏者的心境和思想就体现在“虚”的这部分声音里。越是虚,就越值得去探究,也就越是隽永无穷。

再比如视觉艺术中的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不注重写实,甚至也不注重色彩。所谓水墨山水,由于没有西方近代的焦点透视以表达空间的技法,就是通过墨色的浓淡,下笔力道的深浅,来模拟空间感,表达作画者的心境。而国画中还有“留白”一说。比如说国画中画月亮,并不是直接用毛笔勾一个圆圈出来,而是画云彩,在云彩中间留一块白,这就代表月亮,让观画者自己去领会。这种技法叫做“烘云托月”。

留白直接就是“虚”,而审美的情趣,就在“虚”的这一部分里,让人回味无穷。不管是作画者还是观赏者,就是要在这“虚”当中看出无穷的意境。所谓“虚”,就可以理解为用来“表意”的。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原则在绘画中的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从来都是“写意”第一、“写实”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