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


寒山寺
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

提起寒山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究其因,人们不难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相传唐朝张继因此诗声名大着。诗天下传诵,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时期的萧梁代天监年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名“枫桥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又改名为“普明禅院”。范成大《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唐太宗贞观年间,传说圣僧寒山子者,曾“来此缚茆以居”,遂更名寒山寺。元朝以后,一直沿用寒山寺的用名。

寒山子是唐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世人既不知其来历,也不知其姓氏,见过他的人都说是个“疯僧”。他隐居在天台唐兴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的地方,过着“独自居,不生死”的生活(寒山子诗集),平时以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形容枯悴,或长歌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独笑,或沉思玄想。但出言吐语,都颇具哲理,口中常唱咏道:“咄哉,咄哉!三界轮回。”

因经常往来于天台国清寺之间,而认识了那里的烧火做饭的拾得和尚,在那儿找些剩菜充饥。唐贞观年间闾邱胤即将赴任台州刺史,忽然头痛难忍,医药无效。恰逢国清寺主持丰干禅师前来拜谒,察见病情,声称不必忧虑,吮水一喷,病人顿觉神清气爽,头疾霍然而愈。闾邱胤心里甚觉奇异,即向丰干禅师询问台州有何名贤。丰干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并告之国清寺寒山、拾得实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闾邱胤到任三日后就去国清寺,在厨房见到 “状如贫子”的寒山、拾得,躬身礼拜。两人连声吆喝,呵呵大笑,说道:“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携手出寺,归寒岩而去。闾邱胤率众骑马随后追赶,到了寒岩,只见寒山子径直由岩缝进去了。骑众催马猛追,临近岩缝时突然一声巨响,白光闪耀周围,岩缝闭合如壁,但奔马已到壁前,掀起前蹄直撞过去,随从收缰不住,纷纷落下鞍来。当清点马匹时,五马已不见,可岩壁上留有五马形迹。这就是寒岩壁上“五马隐”的古迹。闾邱胤随口占一联道:“寒山无踪迹,五马隐青山。”闾邱胤命僧人道翘搜寻遗物,在林木岩石及村墅屋间抄得诗歌三百余首,编成《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

除了闾邱胤收录的《寒山子诗集传》,还有在宋僧赞宁着《宋高僧传》中,也记述了他的灵异事迹。此外,在《仙传拾遗》、《太平广记》也有记载。今四库全书中有寒山子诗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