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探访毛泽东思想诞生的里仁学校
初秋时节,我在细雨蒙蒙中走进浏阳南川河畔这个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古镇——文家市。
这个叫做“市”的小镇属九岭山脉西南延伸部分,相传明代年间文姓聚居于此,文家市因此得名。曾3次来过文家市的毛泽东,因母亲姓文,他把这个亲切而温暖的地方,称为自己的“外婆”家。
雨中的古镇显得格外宁静,脚下的青石板被雨水冲刷得更加清亮,似乎在娓娓诉说着小镇力挽狂澜的红色故事。
拐过几条街巷,便见到了载入史册的里仁学校,它位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的左边,建于1841年,初名文华书院,1912年更名为里仁学校,尽管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但经多次维修,仍保存完好。校门口清晰可见当年留下来的一些标语,如“建立工农政权”“红军万岁”……这些年代久远的标语不禁让我联想到当年此地的风云际会。
轻轻推开学校高大厚重的大门,犹如翻开一部鸿篇巨制,一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在这历史的危急关头,以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毅然决定拿起枪杆子,武装保卫革命。这年的9月初,“八·七”会议后,时任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回湘,帮助改组湖南省委,并与新省委一起发动和领导了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后,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击。
9月9日,湘赣边界旌旗猎猎,起义部队向西挺进,目标直取省城长沙。因敌强我弱,部队途中受挫,前委会只得临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10天后,3路起义部队集结文家市,进驻在镇上的里仁学校。
这所百年的古校文化底蕴深厚,1926年,校长陈世乔在这里建立了文家市第一个共产党支部,领导当地的革命斗争……学校的大成殿是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地方,殿内孔子牌位居于其中,今天仍可让人嗅到一缕来自历史深处的书香。
在学校左边一个寂静隐蔽的小院里,4间房子一线排开,从外到里,当晚依次住过李立三、毛泽东、卢德铭、余洒度等秋收起义的指挥员和参与者。
伫立在毛泽东的旧居前,仔细打量房间里的陈设,一桌一凳,一床一被,与其地方见过的简陋旧居没什么区别,唯一引人注目是桌上的油灯。这可不是一盏普普通通的油灯啊,它可是中国革命之功臣!爱熬夜的毛泽东,每晚几乎都是与油灯相伴的。
进驻学校的当晚,乌云笼罩,天黑甚早,点亮油灯,前委书记毛泽东久久徘徊在窗边,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