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小巧玲珑,制作精美,一般高18厘米、长15厘米、宽10厘米左右,以圆形和椭圆形为基本形状,再加以装饰性的变化。其结构分外壳和内胆两层:外壳可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工艺进行制作、装饰;内胆为铜制,架于外壳的口沿之上,以备燃炭。口沿上设置镂空盖,用以通风换气。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使外壳既温暖,又不至烫手。
清·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手炉的制作工艺多以铜质镏金或掐丝珐琅为主。掐丝珐琅是在金属胎体上,用细而薄的铜丝焊在图案轮廓上,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烧制、打磨、镀金而成。装饰内容都是具有吉祥意义的鹤鹿、双蝠、花卉、寿字等。
清宫珐琅手炉的装饰特点均是在腹部进行若干个开光,光内彩绘不同的写实花卉和动物图案,并富有吉祥之意,如鹤鹿同春、三羊开泰、吉庆有余、岁寒三友、富贵牡丹等;光外饰以色彩艳丽的缠枝花卉纹。绝大部分不做款识,只有一件做款。这是一件乾隆款画珐琅开光仕女图手炉。该炉长方委角形,四角设云头形足。腹部四面开光,光内分别为仕女在女童的陪伴下,弹琴、对弈、书写、绘画,恰好为琴、棋、书、画图意,展现出了女子应具有的才情与美德。足内白釉,中央红色单线长方框,内书“大清乾隆制作”楷书款。
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一种金龙手提暖炉是专供皇帝冬季出巡时由贴身内侍太监拎着的暖炉。这种暖炉为铜质镏金,提炉由炉杆、链、炉三部分组成。炉高16厘米、宽23厘米。炉为圆形,似桶,上部略大。炉上有圆形盖,盖面微隆,镂空八卦纹。盖顶有一龙钮,炉体有三个凸起的兽面,兽口衔环,环接联提链,炉下有三个象首,象目前视,象鼻下卷为炉足。炉链颇长,一端接炉,一端接链盘,链盘上有一钮,钮上有环,接于提杆。提炉金光闪闪,看上去暖洋洋的;但炉内并不一定点燃有炭火,以免烧着皇帝的龙袍,这种手提暖炉也是宫廷仪仗用器之一。
上好红罗炭
火炉中所用的燃料是木炭。上好的木炭叫“红罗炭”,是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等县用硬实木材烧制的。成炭以后,运送到红罗厂(今西安门外),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这种优质的木炭,乌黑发亮,火力很旺,既不冒烟,又没有味,不会污染室内空气。
紫禁城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