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是真的吗?
在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信条被普遍信奉。儒家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多行不义,必自毙”;佛家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道家讲“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西方基督教《圣经》中也有“种善因得善果”的说法。由于人们普遍信奉这一点,所以人们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德行善渐渐蔚然成风,修桥补路,尊老爱糼,扶弱济贫,助人为乐,诚信不欺,宽容忍让,普遍维持了一种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
但曾几何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东西被称之为“四旧”予以破除,帖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传承几千年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被摧毁。背信弃义、落井下石、动辄上纲上线、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传统的伦理亲情都遭到践踏。
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由政治挂帅转为经济挂帅,传统道德体系已遭破坏,新的道德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在市场经济洪流的冲击之下,没有道德观念约束的人们,拜金拜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放纵欲望,享乐第一,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全面大滑坡。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和反思一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迷信吗?
一、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所谓善,或称善行,是指能对自己、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只要是能给自己、给他人带来利益的行为都是善的。
而所谓恶,或称恶行,是指对自己、对他人或社会有害的行为。只要是能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利益损害的行为都是恶的。如杀生、偷盗、邪淫、诈骗、侮陷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如金钱财物,也包括精神利益,包括名声、荣誉、快乐、感情等。既包括直接利益,如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等个人幸福,也包括间接利益,如父母、配偶、兄弟姐妹等亲人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等。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宗教背景,因此从宗教的角度特别是佛家的角度来说,这里所涉及到的利益还应包括超常利益。什么是超常利益呢?按照佛家的理论,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其生命还会以另外的方式延续下去,这就是六道轮回、重新投胎转生。人肉体死亡之后,生命仍然是存在着的,这种特殊情形下生命的利益,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超常利益。
二、 善恶有报的本质和形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表明的是一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一种事物对另一种事物施加作用时,另一种事物必然会对这种事物的作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可以说是事物对前一种事物作出的反作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一种相互作用。人对环境施加作用的时候,环境必然会对人的作用作出反应,或称反作用。当人对环境中的其他人施加作用时,环境中的其他人也必然会对这种作用施加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