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衰退,说来话长

当时东北的工业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全球则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当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中国触碰到苏联为中国设立的玻璃天花板后,中苏关系恶化,中苏分道扬镳。东北的重工业成为中国工业的支柱。

很长一段时期,东北大量吸收投资,向各地输出设备、原材料和能源(主要是煤,1960年代以后还有石油),支援全国建设,引领中国工业化进程,这段时期,东北在国内的地位,相当于全球经济中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是相对繁荣和富足的。

不过,与建立在私有财产和“分灶吃饭、独立核算”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市场经济不同,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调拨人财物,可以无条件削肥补瘦,多余的利润要无偿上缴,并不能形成资本优势。所以,那个时代虽然有地区差异,但并不像今天北上广高高在上,一二三线城市泾渭分明这样明显。

比如,成飞始建于1958年,当时因为苏联专家撤走,没有建成。后来的技术支持来自哪里?我不清楚,应该不是苏联专家。我怀疑成飞的技术人员来自沈飞,类似二汽的技术人员来自一汽等建成的同类大企业。按照今天的游戏规则,提供关键技术的沈飞是要持股,甚至控股的。

再比如,宝钢的技术来自日本,交换的代价是大庆的石油。按照今天的游戏规则,大庆对宝钢也应该是持股,甚至控股的。

如果按照今天的游戏规则,东北可以向全国大多数后发地区要求股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利润。但是,当时是计划经济,一切都是无偿的。

当时中央以东北拉动全国,实现均衡工业化,而不是一部分人(或地区)先富起来。所以,在改革之前,东北没有利用先一步工业化的优势,建立重工业垄断帝国,对全国其他地区建立经济统治地位,实现跨地区剥削,建立金字塔型的经济结构。大家的技术水平类似,而且不存在利润输送关系。

可以说,没有东北的重工业,就难有两弹一星,也难有尼克松访华,联中抗苏。

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开始经济合作,中国工业开始了第二次腾飞。

这时,中国启动了“四三方案”。这是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多说一句,毛时代的中国搞了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中国工业技术有了两次质的飞跃。说毛时代中国被封锁是真的,说中国主动闭关锁国那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