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濡其尾。吝。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初六爻辞也。濡其尾。与彖辞同。又与既济初九有相通之义。皆以济而濡尾。是不得济。而涉水以履险。以在初爻勿用之时。则所失者小。仅濡其尾而已。然既济刚在下。虽濡而非入水。故无咎。未济则以柔在下。是已在水之象。即陷于水。已如彖所谓不出中。陷而难出。濡而莫济。故占吝。吝者惜之之辞。行之不当。所受损失非其分。所视祸害出于意外者。皆吝也。吝犹啬也。明知有险而故涉之。是自啬也。吝于财物曰吝。吝于闻见曰啬。谓所见之不广。闻之不多。如吝啬其财物。而不肯大其德。厚其施也。濡尾这吝。是自啬也。自啬者。智之不足。识之不增。徒顾目前。而遗身后。乃如狐之几济。而濡其尾也。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甚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文甚讹作极。知去声。今当作智。易不言智。以显仁藏用。用即智也。而至未济初六。始有不智之辞。可见智在内。至终始见。未济终易。乃以智称。不智者失其用。未济用之穷。故以不智。明其不可再用矣。濡其尾。由于自忘其身。忘其身者。不智已甚。世之善忘者。莫过于忘其身。徙宅忘妻。犹不及也。不智而竟忘其身。即中庸所谓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初六坎之下。正入于坎窞之象。亦即罟擭陷阱。如狐但求济。而竟入之。岂非不智之甚者乎。狐本多智。今乃忘身。则智之不足恃也明矣。故易重藏智。为圣人垂教深意。
九二。曳其轮。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九二爻辞也。九二内中位。刚履柔正。以阳介于阴。地高于左右。故与既济初九辞同。既济初爻。亦阳也。而爻辞分作未济初二爻。可见既济之用为广。阳能包阴。刚能挈柔。传曰。柔之为道。不利于远。未济柔胜。故爻用不及既济。而凡未济刚爻。辞多与既济同。足明易例重阳之旨。九二刚在中爻。如陆之岸然。由初至二。初由水登陆。陆乃行车。故曳其轮。而占贞吉者。以外应六五。柔之中。刚之正。本坤安贞之德。乃孚元吉之行。其义亦重在济。以全卦为未济。而九二六五则孚于济。为其孚于泰也。且中互既济。自二至五。九二为济之始。正与既济初九同。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未济彖无利贞。而爻辞曰贞吉者。以二五相应。原居中而坤履正。九二得中。二五得正。九二之用。乃本中德以行正道。故占贞吉。虽间于三四。却协位时之中正。有守有为。不失其中。不悖于正。此秉乾德施普及。而成坤文明在中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