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七十章:火水未济(卦)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既济中互未济。行多艰。志难达。故有惫也之辞。未济中互既济。则退可守。进有功。故有志行之释。志行者。言既志于行。而复见其行也。志于行者。九四之情。志果行者。九四之德。以其发于中而达于外。出于陷而登于明。高明在前。功业以大。此宜占贞吉悔亡也。

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六五爻辞也。六五全卦正位。而柔履刚。得九二之应。故亦占贞吉。而曰无悔。九四曰悔亡。此曰无悔。九四非正位。故悔亡由命。六五当尊严之时。故无悔由己。言所行无可悔也。事之成败。行之功罪。皆自己出。将何悔哉。而六五善自卑谦。以就下九二。本坤顺承之德。有离文明之行。则孚于谦之谦尊而光。亦即坤六五文在中也之象。笃实而有光辉。文明而协中正。故曰君子之光。有孚吉。有孚者。一指二五交孚。刚柔相应。一指乾坤合德。健顺皆臻。而又以六五离之中爻。两阳夹一阴。有类于中孚。中孚上下四阳。中夹两阴。为离之大象。未济六五。有类中孚。故曰有孚。上九有孚。亦本此义。而未济原由不孚。今既有孚。是将有济。故占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五柔履尊位。自卑而尊人。孚于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也之义。故称君子之光。君子以德言。王以位言。六五不称其位。独称其德。德如日之晖。如火之明。如星月之朗。如灯烛之光。皆离之象。六五离之中爻。如日之晖。晖及于物。天下同庆。如春日之温。秋月之明。天下同被。万物同瞻。故曰有孚吉。孚乃吉。既济曰吉大来。亦与此同。吉则免凶。未济征凶。六五与九二九四皆贞吉。可见未济之时。行则凶。守则吉。以不得济。惟有退而自守。如艮六二。不拯其随。其心不快。释曰。未退听也。果能退而听于天命。何不快哉。此未济之穷。果能退听以待时。则亦可续。续则不终穷矣。

上九。有孚于饮酒。濡其首。无咎。有孚失是。

孔子《宣圣讲义》

此未济上九爻辞也。无咎二字。应在濡其首下。误在其上。宜改正之。上九穷当变。变则反于全卦之用。故未济反为孚。而濡尾者至濡其首。有孚于饮酒者。离坎往来。为用亦相应。坎水在上则酒也。饮水者。变为饮酒。饮同水酒异。在坎卦亦曰尊酒。象曰饮食宴乐。是饮酒之象。由坎见之。上九之用。虽为济之可期。而爻位已极。则亦如日昃之离。姑饮酒宴乐。以图一时之快。离所谓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此爻辞以有孚者饮酒为用。可见其位已至。其时已穷。无可作为。亦惟沉湎醉梦而已。过贪饮。遂至濡其首。饮而濡首。又与求济涉而濡者不同。以在上。亦称首。则与既济上六濡其首相类似。但既济以涉水而濡。此则以饮酒而濡。濡同而所以濡不同。济涉之濡。进之过也。饮酒之濡。退之过也。未济之终以饮酒。饮而终以濡首。是天道之穷。人道之坏。将谁咎哉。故曰无咎。言无可咎也。六五无悔。已明悔之自我。上九无咎。更明咎之在人。人之不臧。事之不济。则虽有孚。亦奚为哉。而易之道。上当变也。故终之曰有孚失是。此语为全易辞之终。包全卦爻用之概义。精微深广。人不易知。而上九两称有孚。尤有至理。盖乾坤为易之门。坎离为易之钥。上经终于坎离。而离在后。下经终于既未济。而未济在末。此义人或知之。圣人之心。与天地同纪。天地不尽。乾坤不亡。坎离亦不竭。则坎与离交合之。既未济亦永不分。水火二者。无时可无之。日月二者。无地能亡之。则未济虽终不终。虽穷不穷。不终必有生。不穷必有成。生成之功。自和合来。此必有孚而后济其未济。孚于所生。孚也。孚于所成。孚也。故两称有孚。生者乾与坤。天与地。成者坎与离。水与火。此前之孚。孚于乾坤。后之孚。孚于坎离。即一孚于天道。一孚于人道。坎离人道。离合则见于未既济。既济合矣。未既离之。离则必合。则贵在孚。孚则非离而为合。非未济而仍既济。故曰有孚失是。是字犹此字。指未济卦可。指道之穷可。指易之终可。既有孚则失之矣。失未济则反得济。失穷反通。失终反始。此是也。即犹自是而始之意。古是与始同音。其义亦通。故失是即失此。而终又始也。惟在上九之用。实终穷矣。终穷者。故见其沉醉于酒。将无知也。无为也。是天地且浑沦。人物同草昧矣。则岂非易之终。道之穷乎。故言易者。须于爻象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