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六十九章:水火既济(卦)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初九在下。地卑而近水。水滨泥泞。轮不良于转运。乃曳之以行。此以人力济时之用。避地之害。则其义当无咎。始于求济。仍以济为本。事之有济。将何咎乎。第乾初九勿用之时。而急于用。原易有咎。以其志于济。合夫卦德。故免耳。初与四应。一刚一柔。两相牵引。故有曳其轮之喻。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既济六二爻辞也。六二内卦中爻。坤之正位。有如后妃命妇之尊。故爻辞以妇丧其茀称。茀者披拂下垂之饰物。或在首。或在下。或在车舆。皆所以蔽障于外。勿露其体貌。以护其威仪者。如诗翟茀。则车马之帷。命妇以上皆有之。妇出而丧其茀。则以求济。而失其蔽也。济涉者下舆乘舟。因而失其茀。非咎也。以暂可勿用。则失亦无害。而六二在中。居正位。行中道。如出入于朝廷。往返于都市。所履康衢。所过中庭。所止堂殿。则虽有失。亦不足追求。而仍可得。谓其庄严之地。尊贵之饰。众目所视。群下拥立。则虽失之。终可复得。而其为期。仍如复之数。以七日来复。天之道也。七日者。日时之所限。数至七则复耳。而震卦六二。亦有丧贝勿逐。七日得之辞。在睽初九。则称丧马勿逐自复。是因睽有离。而重震亦有类离。离兼分离附丽二义。则离者复合。失者复得。震则以阳之初复。应于天心。故地雷复亦称七日。盖震之数所孚耳。既济而在中爻。因离而仍复丽。则虽丧其饰物。不必追也。七日自得。坤安贞之道。利牝马之行。是以济而有丧。丧而复得。虽应九五。以刚相匹。而中互坎。有险易陷。此丧茀之由来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二在中。而得内正位。中道不失。即孚于天心。故称七日得。凡有得失。皆有所偏。惟中道至中至匀。无得无失。六二以中道行。故失仍复得。即不成失也。中道之精。深契天道。至中至极。万行所遵。故失者仍得。以其明天数。而知物之去来。事之臧否也。济者事无不济。而中互未济。自六二始。故间见得失之情。以其为既济。故七日复得所失。不待追求也。人行中道。众服其仁。则拾得者。亦必归之。此中道之效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既济九三爻辞也。称高宗者。辞本商易归藏之旧。武丁之号。以易原无辞。因象设辞。而必验诸往事。在高宗伐鬼方时。卜得此爻。而所验者如此。凡各卦所称人者。皆此例。如明夷称箕子文王。即箕子文王当卜得明夷。而克孚其用也。九三之用。即可以高宗伐鬼方之事证明之。鬼方者。朔方之国。玁狁凶奴之前身也。以在北方接幽州。寒冷暗昧之地。如鬼国。如幽都也。九三离之上爻。接六四坎之下。离明而坎暗。离高而坎下。故比之高宗伐鬼方。由明攻昧。以高击卑。德既胜之。力亦过之。而克之以三年者。明伐人之不易也。三年为时已久。虽终克之。必有所慊于心。,则以其明于远。或昧于近。攻其敌。或恕其亲。亲近之臣。或有小人羼焉。故因克敌之迟迟。而戒于小人之勿用。小人当国。民下离心。将何以伐人乎。故高宗之武功。必先审其文德。称其胜敌。必更察于用人。小人勿用一语。见师上六爻。释曰恐乱邦也。邦也者。结集群众。上下一心之称。言互相邦助也。得道多助。小人乱邦。则散其众。失其助矣。寡助者自守尚不足。而欲伐人乎。免亡尚有难。而思克敌乎。故师卦以师得众为用。终戒勿用小人。九三之辞。亦与同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