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杀牛非不丰备。而不如禴祭之得时。时之所宜。即天之所予。故实受其福。为吉庆大来之占。此与彖辞初吉相应。初吉固指内卦之离。有文明之德。光辉之美。而九五下同于离。以成其用。即所谓吉者。直至九五止。上为来。下为往。来与往应。以成初吉之占。故曰吉大来也。
上六。濡其首。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既济上六爻辞也。上六全卦之终。济用之穷。而在中互之外。虽与九三应。而居高无位。应顺柔以降。而格于九五之刚。在上而实洼。位崇而行降。故曰濡其首。首为体最高。而濡则坠于渊矣。此与明夷上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相似。又与大过上六过涉灭顶大同。为其皆柔在上。而行失中也。柔在刚外。不得顺承之道。阴居高崇。乃有疑阳之危。故濡其首而厉。厉者危也。果能知危而退。见厉而惧。尚免于凶。故爻辞不云吉凶。而以厉字示其危乱。此彖所谓终止则乱者也。
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上六既同大过之过涉。而濡其首。以罹于危。则既济之用已穷。穷则必变。变则反成未济。是既济之时位已失。则欲济者。何能久乎。柔主大终。水行润下。下而不可复止。则上亦不可久持。明矣。况已濡其首。则身已无余。履于危。则情安可久。此既济之道已终。而交济之功不再。故彖以初吉终乱。示全卦之用。亦以其不可久也。定于其位者。贵常而畏变。济于其行者。重亨而患穷。上六穷变之时。宜其不能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