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大壮上六爻辞也。上六居全卦之终。为大壮之尽。而以柔居上。以阴反初。卦本圆象。上反为初。亦巽之初爻。有天风姤之象。下与九三应。内刚外柔。亦似六五。却因数极则变。柔反为刚。亦与九三同有羝羊触藩之喻。然已异于六五矣。六五丧羊。正以外无防闲。上六之外转为初九。变成藩篱。羝羊在内。触而难出。既不能进。复不能退。遂者犹罢也。欲罢不能也。凡事可直迳行曰遂。言其顺也。不能遂。犹不克遂己之意。遂与随相近。观泽雷随卦辞。可证上六爻之用。上六在震之上。而反下为乾。有无妄之象。故曰无攸利。艰则吉。以上六必本艰贞之德。方孚吉利之占也。羝羊已壮。而触藩犹未失也。不退则必进。不遂则必艰。虽此时无利。而持之以坚。守之以恒。则终获吉利。此与九三又不同也。九三在卦中。不克坚持恒久。故虽壮而羸其角。上六则不复羸。惟以进退不易。必待艰贞不屈。忍苦耐劳。以须时之至。然后藩不阻。而能防。羊已肥。而可食。不徘徊于中道。当黾勉于将来。此易辞之微义。明其灾咎不久即解。而成大壮之全功。仍不外利贞之行。艰者利贞之本。事未易而保全艰贞者。亦未有艰贞而畏事之难者。大壮本已固。中已充。苟外能孚艰贞之行。则终必获吉利之果。此大壮大用。全在一艰字也。人知壮为时义。不知艰为正道。故徒用壮。而忽其羸。徒见羝羊。而忽其藩。此六五之不免于丧失也。同一羊也。六五失之。九三上六藩之。是由地位之殊。时势之异。人情往往败于骄肆。成于艰贞。苟合全卦观之。则知圣人立辞之意。有由来矣。各卦上爻多不可用。大壮反占吉。则以大壮阳多。惟五上为阴。阴以少为贵。且其行降。阴之在上。同于阳之在初。前途辽远。正可自励。故必艰贞而后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六已居极地。原无可进。而以下为阳。阴被阻。又不可退。故有不退不遂之语。盖壮者已壮。求其再壮固不能。求反于未壮亦不可。此退难而遂不易。亦犹羝羊在藩之象。早已在藩。欲出不得。而已肥壮。欲主人久畜不杀。仍如未肥之时。是又不能。此触藩无济。而进退两难。释文称为不详。详犹祥也。又包有慎密之意。既以进退不得。则处地之不祥也。复以触藩无功。则初计之未密也。明知被人豢畜。肥则必宰。而贪于美食。日求其肥壮。可见计之未审。算之未周。是不详者。谓其先事未细思耳。且详字从言从羊。亦言羊之壮。关夫卦爻之用。羊固以壮为志。畜羊者亦盼其壮至而供食为志。上六已壮极矣。无可再为留豢之时。在羊言。以壮为不祥。在人言。以壮为祥。主客之用有殊。故不曰祥而用详。不独咎羊之未细思于前日也。不详二字。又含有不明不智之义。明智之士。决无进退两难之时。羊之触藩。是其不明不智之咎。故不退不遂。谓之不详。熟虑审筹。则先事有所豫。精思密计。则临难有可解。豫解二卦。皆震在外。与大壮同。用原可参。是详不详。无间在人在物。均宜重视之也。上六处位已高。临时已尽。虽有触藩之害。不过一时之灾。虽有不详之讥。而终获艰吉之效。则以知其不祥而自艰。戒于触藩而善保。时移位易。仍不得解。此由于上六处地之易变。而咎害不久即免。故爻辞称艰则吉。释文明其咎不长也。全卦大用。不外利贞。而上六之用。则在艰吉。其义一也。不详者。在以前求壮过急之害。艰吉者。在此后正大贞固之功。虽再三以羝羊为喻。而易辞之旨。仍勉人鉴于羊。而毋自用壮耳。以羸则成壮。以艰则成吉。以贞则成利。全卦辞一贯之旨。读者于此。尤宜详思。苟忽于用壮之害。忘其触藩之灾。以为时地所宜。而不知天道忌盈。人道尚谦。周详慎密。为成功之本。浮夸粗率。为偾事之机。上六之得吉。正以终能艰贞自矢。又恰遇阴爻在上。所谓高明柔克者也。柔足服刚。且足正下。时地固尝变易。而德用亦克改悔。人天既合。神心永孚。则终大壮。且获晋之嘉赏矣。大壮能保其壮。则晋得受其福。此晋卦继大壮。而有安康繁庶之占。可见天所赉者必善人。神所佑者必德业。此上六详字。固与祥通。以祥祉由善德所召。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五上天爻。皆关天道。不独重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