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遯卦。乾上艮下。

孔子《宣圣讲义》

遯卦上乾下艮。天在山上。乾为纯阳。艮为少阳。而合成上刚下止之象。刚宜进。在上则无可前。止宜守。在下则已难久。唯有顺时自退。以达其隐遯之用。以卦爻四阳二阴。阳聚于上。阴并于下。上下不均。内外异志。是不可为之时。不宜为之地。不得为之势。不易为之情。故名曰遯。谓其宜及时勇退。如人之逃捕。唯恐不速也。卦名多指阳言。如剥与否。皆以阳在外。不得展其用。不能久于其位。则乘时之消。而辨其行止。以定君子之出或处也。故剥与否。皆不宜君子。君子自退以独善其身。今遯亦然。遯以阳在外易消。虽较剥否为胜。而内卦一阳不抵二阴之排挤。亦终随上之三阳以同消。是以不宜君子。亦与剥否同。既不宜于行。复不宜于止于其所。则唯潜身引退。以孚于阳之消。见世运之在遯也。虽然乾纯阳也。居上位。有其地。宜可为也。何以君子必退。则以艮之二阴在内也。阴居内正位。以应上之九五。阳不得与阴和。正如否之天地不通。生化隔绝。虽有其地。而无其时。虽有其君。而无其辅。虽有九五正位。而不得如乾之飞龙在天。则以下无九二之见龙在田。为之匹也。况初二均柔。重阴以坏其本。正如花木枝杪虽荣。根干先窳。欲其久茂。不可得矣。故君子于此。应自退以善其身。而任彼阴柔之渐进也。

夫遯以退为用。而不曰退者。盖本天道消息。有进必有退。有往必有复。而进退非一时之事。往复非一举之功。其来也以渐。其见也以徐。故谓之气机。言气动而自至也。遯者自退也。而外形不见其退。以所退者微也。日退日多。积而后见。正如月自望后。日减日亏。而初未见其减几分。亏几许。待至下弦。则余其半。晦则尽其全。如斯之退。是遯也。非退。而其终则退矣。气之进退。亦犹月之圆缺。进而至于望则极。退而至于晦则穷。极则变。穷则复。此回圈之象。亦天道推迁之大则也。遯之为遯。正本此例。当遯之初。以阳将消。其气已摇。其数已减。物随之潜改。事随之默易。此即遯也。虽属退逃。而未着退逃之迹。故名遯。明其变有必至。其所由来者渐也。传曰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盖因恒之久。而非有形者所能终持。则必因极而变。因穷而复。则前之恒者。至此成遯矣。由卦爻言之。恒上震变而为乾。下巽变而为艮。一阴之进。一阳之升。恒乃为遯。震长男也。复则返于乾父。巽长女也。变则艮为少男。是消长之所推移。而升降之有变易也。天地不外此例。人物莫逃斯行。故遯之继恒。时为之也。譬之人世。恒者无为之治。而遯则将乱之时。以静极则动。动则将纷争而难一。极则阴。阴盛则将推刚而自谋。遯者阴之得时。阳之失势。正如小人渐进。君子且受倾轧排挤之虞。欲其不遯。不可得矣。故遯者。始于极盛之治。发于初乱之时。因于幸进之萌芽。濒于相争之境域。阳不得久与阴抗。刚不得再与柔谐。于是自退以全身。归隐以善其道。故遯者隐也。退也。即本坤静之德。而顺成遯隐之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