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君子以遯为志。故孚好遯之吉也。小人不志于遯。故不得占其吉。此否字。一则明小人之不克遯。虽当好遯之时。而无好遯之志。一则以君子因好遯占吉。小人则不然。否有是否与否泰二义。否与泰反。天在地上为否。言其塞也。不亨也。小人否。正由其不能孚亨利之德。遯彖辞所谓亨小利贞者。皆指君子言。小人则不克也。故九四明指出小人否。以见小人不得有亨利之占。不独九四一爻也。全卦皆然。然全卦以柔浸长。为小人得志之象。则小人亦有亨利。不过其亨利者。在物不在道。在人不在德。在一时不在久远。而皆与君子反。君子虽吝于物。而丰于道。虽屈于势。而申于德。虽滞于一时。而能通达于久远。此彖辞有亨小利贞之占。而九四有好遯之吉也。易辞爻与彖。或同或异。而其利害。但视爻位之宜。全卦主爻外皆为客。以爻中有互卦。有变象。如九四以互卦否。为巽之上。乾之中。合则为姤。姤者遇也。刚遇柔也。刚柔相遇不相得。其下为阴。阳失其本。不得不退。此所以称为好遯也。以变象言。九四为外卦之始。变则反而居下。而其下复为上。则成大畜与大壮之象。大畜有畜以成其道。大壮有为以致其功。此皆九四因变而可冀者也。故有好遯之吉。吉即指其能畜且壮也。畜以育之。壮以大之。皆必先培其中。充实其内。九四好遯。正为求其培而充之也。如冬月之阳。待春而后发。季夏之阴。待秋而后成。皆利用其遯于先也。遯以为退。止以为行。此九四之好遯。乃君子之所志。而终孚其吉占也。

九五。嘉遯。贞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九五爻辞也。九五居外卦之中。系乾卦九五正位。位尊时宜。有如君王君临天下之象。而其下卦为艮。六二为内正位。阴内阳外。有类于否。天地之德悖行。刚柔之情逆趋。遂成上下相违。内外难一之象。是以仍不能免于遯耳。然其位正时宜。虽不克大行。而有所守。故称嘉遯。而占贞吉。谓其内与六二应。而自降心。以反求诸己。乘刚而不自恃。则能柔克。卒葆其贞。在上而能自卑。则可退休。以孚于吉。此嘉遯贞吉。实由九五之善审时也。嘉犹佳也。好也。悦也。喜慕也。发乎情者见其行。存乎中者徵诸表。九五得六二以为助。因柔以育刚。藉阴以涵阳。两情相通。而不忍拂其下。居中为守。而终协济于行。此所以称嘉而卒成遯之道也。嘉则中心悦慕。而非面从之情。遯则终始退休。而有从容中道之象。盖不外能贞为守耳。在卦德。乾健能行。而今则反求其止。在卦用。阳刚善进。而今则转期于潜。故当在位乘时。不独不希于升腾。且先志于下降。不独不务于进取。且更蔪其退藏。斯以外卦而占贞吉也。内贞外悔。卦之常例。阳本志于行。今则求其止。此所以外卦而用内卦之德。且获吉占焉。天道周行。终则有始。外转而内。是变遯而大壮。或大畜也。故遯之道以全。而卦之用且大。虽一时遂其退止之志。而将来能企于进展之功。则以九五善于用时。既明天道往复之几。乃辨人事行藏之道。以乾而从艮。以九五而应六二之行。遯之大成。即于此爻足见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