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遯卦之用。阳以退为志。阴以进为志。两者不同。各有其志。六二阴得正位。志欲用阳以同进。故有执用黄牛之革之喻。明其志之坚。而留之切也。而在被留之阳。则时不我与。地不我宜。彼虽有牛革之执。我一时莫胜以自脱。而其志仍固去之必决也。是六二之象。实由二者志之不同。而得其辞。故释曰固志也。言固其所志。而一则志进。一则志且退。且固有坚固之义。言留者志坚。去者志亦固焉。因牛革之执。虽具礼而乖乎情。则六二之留。实凭势而迫于力。势力可用。而志不可夺。是固志者。正以明君子之志必固。而见旅进旅退之非。宜以遯本阳自遯为用。君子鉴于乘时自退。而于六二则欲退不能。欲留不可。则唯先顺其势以暂止。而更砥砺其志以求全。此一志字。实君子明时顺变之所贵。不独言六二在位者之志切牵挽也。盖以遯当阳方盛之时。阴尚欲假以俱济。志之相慕。固有必然。而阳则以时之已非。道之将晦。与其强止。而仍不克久存。与其待他日之驱逐。而终受其屈辱。不如及早退避。以保其清高。则所谓君子之志也。志既不移。则暂留毋碍于遯。此六二之莫脱。不足为君子之羞。而更因其维系之情。愈可以固我之志也。

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遯九三爻辞也。九三艮之上爻。为人爻之一。而与九四相接。九五相比。皆刚也。是犹乾之九三重刚失中之象。而以下联初六六二两阴爻。则与乾九三不同。在艮上爻。以一阳覆二阴。如日月照临。阳光下被。是为艮德所见。艮以止为用。如山之峙立。而巍峨可观。如塔之凌空。而覆翼有物。而在遯者异是。以上有乾之阳也。在象言之。山上接天。则杳冥莫可究诘。塔高出云。则氤氲若不清明。此爻辞称其为系遯。有疾厉也。系者连续不断。而在高。则有辗转下坠之虞。遯而曰系。则由乔木以入幽谷。连峰峦以倾深渊。其势迫而情危。其行怱而变速。故有疾厉之占。为其不能和安也。疾病也。又速急也。又兼嫉妬之义。厉害也。又危迫也。又兼甚亟之意。而更有如乾九三之若厉。包励或砺言。以有疾害危迫之虞。则当其砥砺或勉励之志。为重刚固赅此数义也。阴阳不得其平。刚柔不底于和。则疾害自生。亦由乾九三原有咎戾。以乾惕乃免耳。既不和平。则难齐一。九三上刚下柔。各趋极端。不肯自协。虽志求谐合。而数难齐。情欲牵连。而道不一。此虽有合。非真合也。虽为眷属。非能平也。故比于畜臣妾。臣妾乃备使令。供执役者。九三以阳畜阴。亦如大小畜。而阴盛于下。阳强于上。遂成畜臣妾之象。以顺乎情势。得其时用。故占吉。谓九三之用止于此耳。虽若有畜。其德不大。若有合。其用不充。则以艮止之情。牵于乾健之势。而加以阴柔浸长。刚不克与争。故在爻为得时。在卦为失势。合而论之。则虽有为亦小。有成亦微。总不外乎二者不能平和。徒苟合于一时。暂交于上下而已。此所以称为系遯耳。系与六二之执正相对。六二阴留阳。则为执。九三阳留阴。则曰系。系而继之以遯。明其留而不可久。合而不克齐。不过如臣妾之事主人。备一时之役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