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十三章:天山遯(卦)

遯为六月卦。而其象正为阳盛将消。以六月夏季。阳已极盛。盛者必衰。极者必变。是遯之为卦。本阳德之初消。明时用之宜退。故遯为退。犹减也。褪也。言自此日渐退消耳。而君子因之以推其善让之德。明其高蹈之志。则早为退休之图。不使有将来欲走不能。欲留不可之虑。此遯之用乃在大用之余。而当至盛之后。人方流连而忘返。我则见几而豫谋。盖本于天道好还。往必有复。时令自转。息必有消。正如六月之阳。因时之将秋。而先有引退之象。以伏其火。而伸其土。育其金。此夏秋间天道。岁岁可徵者也。至遯之为象。有最要者。人多未知。即乾艮二卦。原为先后天同位。后天之乾。居先天艮位。以纯阳易稚阳。以老父加少男。是有自变而退之义。与地风升卦相类。以坤后天位。即巽先天位也。坤以代巽。母以替女。故阴自变而卦名升。今遯以乾替艮。而又与艮合。且居艮上。其例与升皆同。遂以老阳自休。比于艮之少男。是阳变而自退也。一升一遯。足见阴阳之换替。先后天德用之有殊也。故升遯二卦。关乎天道时令。系乎人物生化。行止进退。有别于他卦者也。升反为观。遯反为大畜。亦先后同位。而以上下不同。德用亦异。盖观坤在下。大畜艮在上。其所居与先后天之次序相反。则其德用与升遯恰殊。升之于观。为阳易阴。遯之于大畜。为退易进。大畜志在发展。遯则志于退藏。此因上下卦位之异也。然以乾艮本先后天同位。其致用必相恰。亦如同人。大有。师。比。有相联系。相因应者也。虽艮巽为隅位卦。与离坎不同。而皆为阳或阴。则一也。则遯之取名。实由乾之自遯。而让艮成其德也。艮止也。乾以大生大始。乘龙统天。而效艮之善止善藏。寂然不动。则可见其取名致用之由来矣。

遯四阳在上。阳升以迄乎尽。故有类否剥。前已言之矣。而其对为临。其反为大壮。皆与遯有通用处。以临为坤兑。与乾艮先天对位。大壮为震乾。恰为遯之倒置。阴阳位异。刚柔道殊。内外用分。升降数别。此中主客之志。人己之情。智者先辨焉。故遯者以阳言。在人事则明君子之行也。

《宗主附注》

恒卦之后继之以遯。在序卦传云。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此言天地之道能久。而物则否。物者随形生灭。有一定之期。偕时消息。有必变之数。如花草以春而华。以秋而凋。如人畜由生而长。由老而衰。皆不得悖乎生化之例。违乎兴衰之时。此所谓物不可久居其所者也。如人之高年。度尽百岁。即不能复留人世。唯修道者可以延年不老。长生久视。然此乃真人之伦。固已超物。而与道通用。与天同德。非物所能拟。则能悠久无疆。以益天地而共恒存者。乃先天之体也。唯至诚无息者至焉。常人则犹与物齐论。生死兴衰。概随数以行。偕时以化。此不能利用恒。而必因时以变。则不免由恒而遯矣。由恒而遯。正如花草由春而秋。由繁而谢。其间无一时不变。无一息不化。此变化无形。洎乎其成。方见其迹。此即遯之易恒也。又如人之生。一呼一吸。息息不停。旧者以新。来者以往。不见其变化之迹。而渐渐由壮而衰而老。岂非恒后为遯之象乎。故遯者变化之机。消歇之纽。不可见。而终有其形。不可知。而渐换其象。正如风雷之易为天山。阴阳自相乘除加减而已。则遯者化机之大例。与恒之为道体者。有形上下之别焉。读易者。要从传所释恒久遯退之义。细推绎之。方知周易下经。纯本后天之序。人物生化之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