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观盥而不荐、以下三句原在首。以观之用。在观以成其德。达其道。而反于天性之原。犹观水也。必察其源、而顺其流。知其德而致其用。方为知也。人之生也。受性于天。为仁为智。性之本德。因而致之。成人成物。内外同成。斯为尽性。斯为返本。观卦大用。在因观以致其明德于天下。天下化之。凝其至道于一身。身复于天。而后观用以全。观道乃大。盥而不荐二语之义。已见前讲下观而化。指有孚言上观以孚于天性。下观以孚于人情。内外皆孚。上下同化。此化字、即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之化字。实由性德致之。所谓人物同诚。天人合一。则由大而入化。自然而至。无为而成者矣。原文有孚顒若。化之至也。上孚天神而不疑。下孚民物而同信。如日月光明。天下无不照临。万物无不生成。此所谓下观而化也。
大观在上三语、申明能化之由。而见化之非偶然、亦非虚语也。以观虽不荐。不重于仪。而心常清明。无时不诚。则无时不明。日月之能常明。以其诚也。人之能诚、亦如之。唯能本天日之明。因诚一之道。顺以导之。巽以广之。立于正位。行于中和。而以推之天下。则天下有不同化者哉。观以坤合巽。坤则顺。巽则逊。顺则行之也易。逊则受之也多。以顺能柔。而逊能虚也。柔以就物。则无不入。虚以迎物。则无不容。风行天下。同被其声。地载万物。同安其形。而又能集己之诚。推己之仁。犹日月中天。岁时有序。寒暑不二。生杀无渝。则中正之德也。以卦二阳在上。四阴集于下。内有六二。外有九五。恰得其位。以弘其道。适其时。以充其用。此中正之义也。即中庸中和之德。所以为诚明之本。性道之先也。故观天下。天下莫不化之。此有孚顒若之象也。大观在上、以立其本。顺巽中正、以推其道。本立道生。诚至明至。则不待观而皆信。有所施而皆化矣。以观下观字。义与施近。言以之加被于物也。犹日月之照物焉。先有其明。而为天下之所观耳。故观无不化。就己言曰明。就物言曰观。以我之明。成物之观。即施也。即观之见于实用也。故曰有孚顒若。正如以镜照影。镜中之相。与所照之形。无不孚也。顒若者、喻其孚之至。与化义同。言化众为一。更无不孚。所谓和之至也。观天之神道以下数句。即申明上观之义。以天之道。见于四时。天之主宰曰神。神道即天道。日月星辰。何非神司之。四时之不忒。神功之见于外者。观以二阳在上。天爻之位。阳在天位。即天神之象。观于四时。即知神道之运用。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阴阳不测者也。大而能化。圣而不可知者也。而观能测之。能知之。且能通而为一。以施于天下。则在乎诚。至诚如神之谓也。四时不忒。神之用也。观于此。则知天矣。按卦象二阳覆被四阴。犹神道之运行四时。观以阴长阳消。往来不息。还本复始、则为临。临观犹春秋也。寒暑也。至临而春。至观而秋。及春而暖。及秋而凉。谁实为之。日之用也。日者阳之宗。阳者神之德。天道有阴阳。而阳主阴。神实主天道者。故曰神道。明阳之为用。为万物生化之本也。是四时不忒。神道也。非神自为。顺乎二气循环之数。因乎天地生成之道。而后定为例也。夫神道非玄微也。四时来复。人所知也。二气消长。人多昧焉。苟銮于观临。则可明其故矣。神道之致用。为成天之生化也。寒暑代迁。春秋递嬗。一生一杀。一荣一枯。岂有他哉。无非成其天道而已。天道如是。人物末有能违其律者。人物皆天生也。生于天者、顺于天。成于神者、应于神。故圣人观天道。而立人道。观神道而设教。教者人道之本始。凡所以顺天应神之道。皆教也。而莫大于宗教。宗教以敬天奉神为始。有宗教。而后人道以全。人道既全。人生斯固。则天下无不服矣。服于教。即服于天。服于神。天与神非他。藏于心。发于性。与生俱生。观于心。即知神之所存。观于性。即知天之所在。故重在自观。自观以知之。外观以用之。则神人同德。天人共道。则天下焉有不服者哉。此所谓化。此所谓孚。此所谓观。大哉观乎。神道之见于四时。人道之着于教。何一非自观成之。彖文略述其概。而释文则详明其义。读者其勿忽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