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九章:地泽临(卦)
孔子《宣圣讲义》
临卦由坤兑合。上地下泽。地与泽皆阴也。而泽在下。二阳居初二爻。为阳长阴消之象。阳虽少于阴。而得位乘时。有駸駸日上之势。阴虽多而在上。被阳所迫。不能自持。有渐渐变于阳之势。变则为泰。而阴阳平矣。临虽四阴二阳。而阴与阴聚。阳与阳连。故名临。如大军列阵以相临也。如贵宾结驷以来临也。又如汇众水以临大海。连群峰以临大壑也。又如日月丽中天而临大地。风云排太空而临山河也。其势甚逼。其状甚严。其来也俨然。其加也勃焉。是曰临。犹兵临城下。
人临庭舍。逐之不可。遗之不能。唯有迫而相遇。出而与见。故曰临。临至也。言既至也。既至者无可挽回之时。无可推宕之地。而卒然以对。突如以抗也。在卦阴与阳对。而不能调。阳与阴抗。而不相下。来者其促。往者其遽。进者将遽。退者难往故其情若相须。而其实则相拒也。
临卦上坤本静顺之德。下兑有悦泽之情。两卦相合应相得。而以爻位刚柔不调。上下相逼。遂有抵拒迫胁之势。二阳渐长渐升。四阴欲降不得。迫而俱化。乃为阳长阴消之象。阴消则柔易刚。阳长则小变大。故临称大。以阳壮也。与大壮义同。大壮为震乾合。雷化于天。故称大壮。临以坤化于兑。阴化于阳。亦以大称。虽非真化。乃势逼之。以阴易为阳。亦孚至极则变之例。以二卦皆阴。阴已极矣。母偕少女。柔之类也。兑化为乾。阴乃蜕也。其变所至。地天泰也。泰者大也。临之所望也。临与泰皆属坤宫卦。坤一变为复。二变为临。三变为泰。皆以阴变阳。至泰而极。故临有类于泰。泰者富有之象。天地交孚。万物滋育。则富有而乐于施与。临以类泰。颇具富有之象。亦怀施与之心。故传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言临与而观求也。然临非真富有者。其与也、或取之于人。或先与而后求之。或有所求而后与之。与观之为求。其不一定相同。故用二或字。言临好与。而或有求时。观喜求。而或有与时。但临与多。而观则求多耳。二卦一正一反。其体用相兼。以临二阳在下。而观反在上。在下则生育众。而易富有。故志乐施与。在上则消耗多。而易困穷。故志喜索求。与者以物与人。求则反求物于人。一则有余。一则不足。故志趣殊也。既知临之类泰。则知志与之由来。与观之类否。其志近于鄙啬。正相对。皆爻位之所系也。
临卦之对遯卦。其比如师如履如复如丰。皆有相通之义。而其颠倒卦为萃。更有相对抗之象。以萃兑在坤上。临则坤在兑上也。凡物之相近者。唯地与水。泽亦水类。地之于泽。既为类近。又为防堤。盖地以土用。土足制水也。塞水者。必用堤防。泽之四围。必为陆地。是相制且相成也。萃以类聚言。临以防堵言。盖萃兑在上。犹水之屯集地面也。临则兑在下。犹土之防堵四旁也。水无防。则泛流无止。得土以为堤。则逼处一隅。而不复漫漶。然堤防不固。必有溃泱冲涮之害。是二者之相抗拒。有如仇敌也。故兑字上缺。示其易溃。坤字如。示其有防。今二者合。则足着其相迫之情。见其相拒之志矣。唯水柔物。防坚则自困。又流性。土薄则浸淫。此临之为用。有其利与害焉。藉堤防以范水流。而为物利。则能成其用。因堵塞以激水怒。而致溃流。则反得其害。故善用临者。因利为功而不过。以时制用、而毋贪。则虽有迫胁之虞。而终免冲突之患矣。临者至也。事物之至非所豫期、曰临时。可见其与豫之义相悖。雷地豫与复反。临类复、亦与豫悖。明临豫之异趣。则明临之大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