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二十八章:山风蛊(卦)

《宗主附注》

蛊者。惑也。事也。事由杂杳。事情繁复。最易迷惑。故有事则多惑。无事则少惑。其所以惑者。莫外利害二字。人情好利恶害。见利争近。见害争避。此凡人之智所及也。而不知利害乃往复之事。利在前。而害随后。利在此。而害兴于彼。一事两俱。一物两备。欲求无害。必先无利。欲求无利。必先无事。然事不可无也。苟有事而不害。则唯有不惑以处之。不惑者。以理御事。以道宰欲。则利害得其中。而皆无所偏。则不为事所惑。此即易教示蛊卦之微意也。不曰惑而曰蛊。似惑生于心。蛊出于物。不曰事而曰蛊。以事凭理断。蛊由欲起。不徇于物。则事有利而能成。不乖于理。则心不惑而得用。此以蛊名卦之大旨也。人生不得离事物。而事物不得离利害。贤者判之。愚者昧焉。君子正之。小人失焉。此蛊之不可以己也。蛊以外来之祸。而受之于身心。此常人所不免者。圣人明其故。以卦示象。以辞示意。将事物析之以理。使人民有所依从。则易教之功大矣。然世人读易。而不解蛊之义。日为事物迷惑拘累。以终其身者。不明格致之道也。故蛊卦亦大学格致所自出。格以去其非。致以即于善。此既全卦之大用。亦即大学首节之义也。读者当于象辞中细求之。

又曰。蛊卦命名。极有深意。在卦言。三阴三阳。本阴阳和平。刚柔交惠之象。而名蛊。则有纷乱迷惑。羼杂诡诈之情。盖蛊以继随。随者易失于迷惘诡。此事理之常。人情所不易免者。传曰。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明蛊之出。由于随之变。随极刚失其正。失正则成蛊惑之象。上以蛊其下。下以蛊其上。各违正道以求合。则蛊之害见矣。故蛊卦出于天道。而蛊害成于人事。圣人欲人知其害。而救其弊。乃说蛊以为教。蛊道虽不及随之全。而用之得当。仍足以致元亨。则在上下鉴于蛊惑之有害。而思所以挽回利导之方。此命名之微意也。故爻辞曰干蛊。干者。挽回利导。以反于正之谓也。即利贞之贞。乾卦所称贞固足以干事。即此羲也。故天道曰元亨。而人道曰利贞。非贞不足以致利。非利贞不足以致元亨。此全卦大用。读者宜细审之。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孔子《宣圣讲义》

此蛊卦彖辞。言全卦之大用也。蛊随为往来卦。随备具四德。而蛊则唯有元亨之占。其关于利者。只涉川一事。是与随异也。盖随一阳居下。得震动之势。一阴居上。得流泽之功。备乾坤之大用。孚四德之流行。而蛊之六爻恰与相反。巽以一阴居下。而上有二阳。艮以一阳居末。而中梗二阴。阴虽在下。而阳间之。阳反居终。阴乃阻之。刚柔失调。上下交悖。阳德主升。巽之二阳升而被阻。阴德主降。艮之二阴、降而被隔。以成交悖之象。然其要尚在初上之一阴一阳。初爻本宜升而为阴。上爻本应止而为阳。阴阳皆反其道。恰与随异。此随之具四德。蛊则不能及也。其得有元亨之占者。实以蛊之中爻。阴阳相孚。有同既济与泰之象。则九三六四之谓也。此义已见谦卦讲辞。中爻为上下相接之枢。统属六爻。指挥三极。为全卦主干。其爻德既孚于泰济。其致用有合于坤乾。遂得占元享。而独应于天道。天道莫明于天时。天时莫着于春夏。元享拹干生长之德。即春夏之天时也。春生夏长。万物同繁。此即次下元亨之象也。盖天道秋收冬藏。万物咸垫伏。以培育其根苗。待春而后生发。至夏而皆长成。此蛊之功用。亦犹天时之于万物也。春夏之生长。天地之繁荣。而要其原。则归于时。春为四时之首。言春既足赅夏。言生即已包长。以不生固无所长也。是蛊称元亨。实得乾元之气。发为大生之功。成为大始之用。乾主大生大始。乃乾元之用也。故蛊之用。纯孚于乾元。而见于生始。以时释之。皆归于春。春气在东。而德在木。合之干支。则甲乙也。此由蛊下一卦之巽得震之气。分坤之道。而以协于乾也。乾坤合而巽始生。而艮又继之艮本少男。以附于巽之长女。其用初不着。此彖辞明时以甲。而不及其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