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公务员,东北地区因为背景不同同样年纪学历的公务员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一等一是手握实权官员的子女,进的是最好的处室,干的是最翘的活,晋升的前途一片光明。二等是父母认识点官员,通过其他渠道打点照顾的,他们可以干正常的活,熬到年头也可以获得晋升。最末一等就是靠自己本事考上去的,干的最累的活,晋升的最慢,在单位最受排挤。
2005年以后,东北突然盛行起一个奇怪的政策,就是政府官员可以直接到国企任职,拿国企的高薪。一时间,一些晋升高级领导无望的处级,副局级官员,纷纷托人花钱以“调任”或者“挂职锻炼”的名义转入到国有企业。摇身一变,变成国企高管,拿起国企的高管的薪酬。
这种调任,是一种公权部门赤裸裸对优质资源的掠夺,不仅违背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而且压制了原来企业原有人员的上升空间和积极性。在某副省级城市一个几十亿资产的国企,其一把手才年仅30岁,原因是其父亲是政府高官,其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手机游戏。另一家也是资产几十亿单位的两位副总,一位是以前某副市长的司机,只有初中学历,另一个以前是餐厅服务员,因为其老公是某领导秘书,所以得以调任到该单位。而该单位大量硕士、博士学历工作多年的干部却无法获得提拔。
这种用人的不公平蔓延到各个领域,尤其以国企为甚,某副省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公司仅有2000人时,里面就有800个“推荐”人员。所谓“推荐”人员,就是通过各种关系不经考试直接进入这家国有企业,而两三年后,各类重要岗位大多被这些推荐人员所占据。
还有一些政府部分和开发区领导和一些国有企业老总,觉得公家钱不花白不花,甚至养起了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甚至参加中甲和各类甲乙级联赛,这些运动员被安排到各委办局或国有企业部门,平时根本不认真上班,唯独训练倒是挺卖力。
这样的后果就是冗员和公司的急剧亏损,某企业,全国同类城市这类公司只有40个人,东北某副省级城市里员工多达300人,光综合行政人员就干了一百多人,里面有四分之一人平时根本不来上班,有的人十年不来上班,工资福利劳保一分不少。还有某制药企业,近几年领导班子几乎全是政府派来转变身份的,这些领导待的年头一般都不长,根本没有耐心去做投资大研发时期长了药品开发,只热衷于政绩工程和招标采购等,导致骨干人员流失,也拿不出像样的产品,结果就是连年亏损。
与民争利也是东北官员的一个突出特点,东北某副省级城市,停车位奇缺,政府不设法多建设停车场,却将许多公共道路的停车位委托给了许多莫名其妙的公司,这些公司未经人大批准,就将许多道路原来可以免费停车的道路圈起来,收取一小时五元三元的停车费用,而且旱涝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