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不容易战死?
一般战争中,将军是全军的重点保护对象,越高级别的将军越是如此。因为一旦将军战死,军队里又不能立即任命出新的将军,整支军队就会指挥不灵,这也是为什么将军不能战死的首要原因。
士兵的保护起了决定性作用
为了能有效保护将军,除了给将军穿上结实的装备外,一般身边还要保留卫队,并且全军主帅通常不可以亲自上阵杀敌(骑兵将军一般是需要带队冲锋的,主要是因为移动速度比较快,把将军自己丢下,一是指挥失灵二是对将军来说更危险,即使上阵杀敌的将军也是全军重点保护对象)。
不仅如此,将军的指挥中枢要严密设防,尽量不能让对方找到破绽,而交战中需要抓的一个重要机会就是去攻击敌方的指挥中枢,一旦打破指挥中枢,斩杀或者俘虏对方的将军,基本就可以宣告本次战斗胜利了。
在一场战斗中,将军的任务是合理配置自己能掌握的资源,以尽量小的代价完成战斗任务,不一定要用个人武力来体现自己的能力,而且一般来说指挥调度比起打架来要困难得多,所以不会因为将军打架不够厉害士兵就不服。
将军不容易死是相对士兵而言
顺便说一句,将军不容易死是相对士兵而言,总的来说别犯大的错误,无论是胜是败,活着回去的机会还是很大,但是比起其他的官职,将军还是一个很危险的职业,打的仗多了总有可能遇险,曹操的传记记载中就曾经多次遇险。两河流域古代也有发达的文明,国王也常常需要统兵打仗,战死的国王并不少,一般认为主持编纂世界第一部法典的乌尔纳木国王就是战死沙场的。
武将上场单挑是说书人的最爱,不是真实的战争。古代战场讲究的是阵型(骑兵讲究突击),除了很少以勇力闻名的角色(常遇春估计算一个),多数情况下领军大将都是坐镇中军调度,没那么容易死掉。
古代战争非常依赖旗帜指挥
一般战争,主将阵亡,将旗倒下的话,对士气是大大打击,军队多半会溃败,溃败接着就是各自逃跑。而唐五代宋律令:大军弃主帅而逃者斩。大军失主帅者, 有官职的黜为民,普通士兵流万里,所以主帅首先必须自保,也是为了不让军队失败,不让士兵受处分。同样理由,即使普通士兵也会拚死保护主帅,更不用说是主帅的亲兵护卫了。即使战败,主帅也不允许轻易战死或被俘,他要拚死突围,活着回去接受审判,这就是他的命。
主将通常在“中军”,不是“稳扎末尾”。主将在,将旗在,意味着即使战败,也能有战败的方式后退,而不是“溃败”。敌军的骑兵追杀溃败的军队,正是拿手好戏,所以主将必须被保护,并且要自保。另外,你说的当“烈士”确实只是想当然耳,活着回去会被当“替罪羊”,你可知若是战死,“构陷”二字也同样很轻易的就能安在头上?每一个战败或战胜后活着回去的将士,都是军队宝贵的财富,历练过阵仗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轻易战死的将军,只能说是匹夫之勇,重新收拾重头再来,才是真正合格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