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美欧日费尽心思打压中国
来源: 人民日报
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签署的协定,15年过渡期结束,中国即可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这一本应顺理成章的事情如今却成为中国与美欧之间的一大争议。近日,日本更是高调宣称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将继续采用对华反倾销“替代国”做法。一向强调“契约精神”的美欧日,为何无视国际法规、违背当初承诺?
美欧日为何“出尔反尔”?
从经济因素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复苏乏力。有研究显示,全球经济周期与WTO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密切相关,经济萧条时期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比经济景气时期约高出一倍。据WTO统计,在全球反倾销立案数量中,中国所占比重在2002年之前一直低于20%;国际金融危机前后,这一比重升至三分之一左右,中国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WTO成员。目前,在世界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球贸易增速下滑、外需不振的情况下,美欧日等国在为本国贸易寻找出路的同时,也加大对自身产品的保护。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中国,是美欧日等国反倾销、反补贴的主要对象。
当然,经济现象背后还有着深层的政治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并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贸易上已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所倡议和主导的亚投行、“一带一路”构想稳步前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面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唱衰中国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这些言论及意图反映在行动上,便是寻找各种理由遏制并打压中国。
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失公允
中国加入WTO以来,一直积极履行各项承诺,逐步下调关税水平,促进贸易便利化,并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努力推动中日韩、亚太自贸区等多边合作。在金融领域,今年10月,人民币正式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一篮子货币;12月初,深港通正式开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此外,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交易和储备功能亦有所增强,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在投资方面,中国从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转向内外投资并促,本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海外,一些企业开始进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可以说,上述领域的开放与进展,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倘若没有市场化运作,很难想象会有如此多的国家和地区甘愿与中国保持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