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重走集体化的光明老路

塘约道路是不是走回头路呢?因为我们一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复兴是把曾经优秀的、丢失掉的找回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继承光荣传统。

【何建明】(作协副主席)我在想中国的农村,我们看到很多是空巢,特别是看到原来塘约曾经是空巢的地方,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的家园是否还存在,我们的那一份深刻的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着的乡愁,是否我们还回到自己的家乡还可以看到,其实是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复杂和深刻的问题,塘约给我们回答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这就是一种激荡,这就是一种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国。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昭示我们,中国的农民始终在找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符合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书写的在承包、打工还乡的浪潮之后,合作社的集体化道路成为解决贫困问题和解决新形势下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有一些地方靠政策,给了一个特殊的政策,面貌改变了。还有一些地方资本注入了,土豪来了,土豪把老百姓的地都买走了,老百姓和土地没关系了,所以改变了。但是跟刚才我说的这一切相比,塘约不是这样的,塘约是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大家抱团取暖、抱团发展的道路,他们能够发展和能够改变的动力是内生动力,是鸡蛋变成了小鸡,而不是人工受精产生的,塘约的道路确实是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值得我们很好的推广和学习。

【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这本书写了脱贫,但是脱贫只是它的一个表层的故事,它的重要性还在于在脱贫的背后,他写了脱贫的背后根本原因就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发挥。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这一次塘约的合作组织起来,是以全面的权力界定为基础,和我们“一大二公”的集体化道路比较起来最大的差别,那一次是模糊权力规则,将原来在农业手上的这些资源重新回到集体,实际上是模糊了产权的功能,而这一次是全面的权力界定。

【徐祥临】(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把土地用活了,金融还没有用活。村里把资金也要集中起来,贷给本村的农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讲得非常清楚的

【党国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我看这个说法其实有问题,承包制的推进不仅在当时是有必要的,而且推进的结果也非常好,现在的农村整体上比改革开放前要好得多,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如果你还是每家几亩地的小农,过去集体化不行,现在合作社这种新型的集体化也不行。改革在起步,我们作家也开始做总结,不要轻易地说结论,还是要进一步观察研究,研究的结果说不定会发现更亮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