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解释看起来合理,实际上却是很有问题的。因为按照我们观察到的夜空现状来分析,把所有看不见的恒星的光整合起来,是能达到被看见的程度的。比如我们肉眼可以看到仙女座星系,但是仙女座星系中并没有一颗恒星亮到足以让肉眼看到。如果无数颗恒星同时存在是事实,那么起码我们能看到比银河更闪亮的天空。
暗墙说 宇宙空间不透明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普勒后来对迪格斯提出了质疑。开普勒认为,宇宙无限大,会使太阳迷失在茫茫星海之中。他提出,夜空之所以是黑的,是因为在我们居住的星际空间周围有一堵“暗墙”。
瑞士天文学家让-菲利普·卢瓦斯·德·谢诺1744年在描述当年一颗有着6条彗尾的彗星的书的附录里,也讨论了这个问题。谢诺认识到,远处看不见的恒星对于整个天空中的光应该是有贡献的。他说“夜空之所以是黑的,原因只是宇宙空间并不透明。它充满着物质,这些物质会‘吸收’光线,从而产生了一个黑暗的夜空。”
其实,奥伯斯在1823年的论文中早就提到过相同的观点。然而,谢诺和奥伯斯都错了。
不久就有天文学家提出,空间中的消光物质并不能使夜空变暗。消光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应该会和恒星一样明亮——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透。
曾绘制了“月面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马德勒,出版过一本书叫《大众天文学》,其中也提到“星际物质吸收星光而使夜空变得黑暗”。但后来他意识到错误,在1858年他的另一本书以及1861年版的《大众天文学》中,他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光速是有限的,它的传播需要时间。因此,我们看到的光是经过有限的时间来到我们这儿的。这样夜空黑暗之谜就可以得到合理而充分的解释——星际消光的限制可以被排除了,更确切地讲,远处的星光还没有到达我们这里。”
距离说 远处的光未到达地球
马德勒提出的“还未到达”理论,似乎接近了真相。不过在他提出此说前10年,已有人给出过类似的解释——被普遍认为第一个给出“奥伯斯佯谬”正确解释的人,并不是来自欧洲那些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个美国诗人——爱伦·坡。
爱伦·坡在临死前出版的《我发现了》一书中,这样解释了“奥伯斯佯谬”:星星无穷无尽,天空的背景就会呈现出明亮,就像是银河——它们不会呈点状,在背景中也不会只出现一颗星星。因此,只有一种可能,由于恒星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它们发出的光还没来得及到达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