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四章:乾为天(卦)

乾卦六爻之象。上下内外异象。阴阳顺逆异行。辞亦如之。在初爻为潜。以阳在下而潜藏。于人为隐为勿用。而以阳居阳位为正。以上行为顺。故虽在下、而得中正之德。虽潜隐而有培成之道。此人事以能顺时守默。潜身遯世。安于贞静。乐于修养。以成德达道之君子处之。孚乾之始。行阳之初。而名潜龙。故在象则言天。在辞则言人。天人之合。当于兹发其端也。乾之九二。居内卦之正。当阳气之升。处坤位之中。为适时之德。以阳爻阴位。其用在下。以乾体坤用。其德在明。德施于下日普。明见于时曰文。龙而见于田。则孚大人立德之象。以其德普而功不居。道大而名不扬。此人事之中正和利。以孚乾之九二爻也。此爻与九五、为内外之对。分上下之中。一主一宾。一行一藏。恰如其位。有其时。而能大其用。广其德。虽一阴一阳之位不同。而宜廾宜降之时正好。故皆以大人称而其德皆成也。然阳与阳为朋。阴与阴为邻。其行不同。其类乃分。故二与四为比。三与五为盟。而气有远近。象有幽明。或则以升。或则以沉。或则进而下。或则退而行。故功德依时殊。事业以位论。而在人道。则顺时为用。得位为能。三四当人爻之地。则一危一安。阴阳居反复之乡。则宜慎宜勤。此人道谆谆、均寓教于中爻也。而其地以重刚。遇以重阳。内外之交、则非正。上下之异、则失中。盖以卦言则在中。以爻言则失中。故三爻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四爻又加曰、中不在人。以气至此。失正则易分。不中则易乖。履危必慎。居满必谦。方免于咎。否则咎之不免。祸且旋踵。唯君子处之。乃知慎能谦、以免咎。唯其免咎。乃能成德。故三之慎。成五之大。四之谦。成二之明。大明终始。乃由斯四爻见之。此文言有进退无恒。非为邪也云云。明其成德。正在其知慎能谦也。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将欲明之。必先沉之。此天下之理势然也。故四爻之辞。皆相互而成教。相辅而成文。初非一爻之义。一象之占而已。以位极于天地。用极于神形。道极于中和。时极而位明。过此则无可言也。非人道所及。故无待于言。虽有其象、不为用。有其名、不为行。则不与于教。故辞不及而文不详。此天地之大则。易辞之定例也。

六爻至九五,其位已极。其时已过。其阳上升已尽于天。而反为阴始。此上九为阴位。而阴气转从此降。以全卦言。初为潜、则上为亢。以二气言。初为阳潜。故不用。上为阳极阴生。故无位。以阳极变阴。阴初窃阳。阳位不保。故日高无位。非无位。乃位不能居也。在阳升之极。而得阴之位。当阴之始。而阳之亢。其争最烈。其位至摇。故虽有位犹无位也。以初之潜。与上之亢。皆为失中。皆不宜于用。是为卦之终始。而人道不及也。言人道至此已穷。不得其用也。亢则自倾。潜则自晦。晦则宜求其明。倾则宜求其安。而亢处地过远。不得其应。如在上而不得民。在位而不得辅。孤孑独尊。不倾何待。故处上尤难于初。而居亢尤异于潜也。所谓在下位者指九二也。上九与九二。一上一下。不相应也。言虽有九二之贤不为上九之辅也。处极地。则贵也。居上界。则高也。不得安。故曰贵无位。不得下。故曰高无民。在上不得贤居尊不得辅。故不可动。动则有悔。此事理之使然也。然在君子。则有以处之。以圣德之至。足回气数。顺天时。因地利而人道可济其穷。故文言以圣人不失其正。知进退存亡之道也。夫九之为用也。阳之德也。而阳因用则变。乾变为坤。阳变为阴。以极则变也。乾爻极于上九。而九之用乃变矣。故乾元用九。为用坤也。以纯阳用纯阴。以纯刚行纯柔。此至道之行。至真至玄之德也。唯先天之元气如之。故用九之占则上治之世。不独圣也。圣而入神。故用九不以位尊。不以名贵。不立首而自治。不离群而皆同。此大同大顺之象也。变必至于道。此乾元之用。全为道用也。纯德之成。纯真之存。纯玄之名。而介乎天地人。此三者皆自元气生。皆本元气以行。以神明故神之德于是徵。神之用于是灵。而乾之精亦于是凝。此六爻极。皆备于乾元。而天地大用皆本于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