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六十二章:火山旅(卦)

《宗主附注》

六二爻居正位。秉坤德。与遯九三畜臣妾吉相似。遯九三亦以下为六二。而九三畜之。此则本爻六二。有得童仆之象。皆与传所称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为臣道也。妻道也。不得自专。则随人以从王事。孚于其位。利于其时者也。旅本在外。而六二却得正位。暂栖其居。是以得童仆而协于贞。贞者安贞。坤之本德。六二之大义也。释文更以终无尤三字。申释代终之用。言至终无愆尤。则可孚于旅之正义。虽失其居。而仍有童仆供使令。足见贞正之要。贞即正也。守正不二。曰贞。六二有守。故以贞称。而免愆尤。以迄于终。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九三爻辞也。九三中爻之始。与九四重刚互于中。成大过之象。此所以不如六二之吉。六二得即其次。而九三乃遭焚如之灾。六二得童仆贞。而九三乃丧其仆贞厉。皆相反也。六二秉坤之正。不失其守。故得之。九三本乾之过于刚之害。故失之。虽同为旅而所遇大殊。以寄寓而焚所止。以在客中而丧其使令仆役。则其为不利。已可知之。以刚位而逢刚爻。过刚无与。宜其多逢灾害。贞厉云者。言虽有守贞之心。而不免危厉之至。此二字应连读。以贞正而有危害。则不贞正者。更可知矣。因九三近于六二。故有守贞之思。而同于九四。不得避于危厉之灾也。厉兼自励自砺。如能见危知惧。见害思避。亦可以终返于六二之贞。若不然。则得失无常。祸福莫定。其为旅之灾。恐有甚于此者。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言旅客原流离之时。而所暂栖止之地。又遭火焚。其可伤甚矣。以与已古通用。以伤犹已伤。俗语太伤之意。过甚之辞。以旅与下。言九三欲近于正。则必反躬就下。是弃其上进之志。而图归体之情。前既不能。退又不甘。是以旁徨踟蹰。进退维谷。而遂丧其童仆。故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言不得上。而与时从以降下。则其丧失亦宜矣。盖旅至九三。非初出门时。已进于中途。而急思返。欲更为前进。而又不能。此所以有患得患失之心。终亦必失其所而已。此义字明爻辞厉字之由来。谓贞而厉。即时位所宜。不得中正。而强求进取。则将不免于危。况举足不定者乎。自六二至九四。互巽主进退。故有失据之占。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九四爻辞也。九四外卦之始。离卦之初。以离丽之情。存离散之志。此与下卦诸爻有别也。下卦二三称次。九四称处。处字与次微异。次者资也。有所藉也。而由近及远之意。处者往也。有所止也。而暂息不前之意。盖由卦言。下为往。上为来。故由初至三为进。自上自四为返。然以爻言。阳升阴降。阳进阴却。九四阳爻。故不进不却。而暂止于一地。乃曰于处。得其资斧。旅中所需。资者助也。与佽通。斧者辅也。与釜通。皆旅客生息必备者。资以备用。斧以备食。又斧斤为析薪用。亦食饮所需。旅中得之。可以暂住。而非长安居也。故曰我心不快。言虽得止息之所。资斧之用。仍不快于心。是旅者恒情。为其不得久安。与在家异也。凡羁旅于外。惟行役与商贾为多。行役者。官令之迫。商贾者。利计之求。不得自来自往。若他人羁旅。恒为一时遇客。安得流连忘返。以异乡为乐土。此心不快。知其身安而心苦。形在而神驰。纵不即归。亦徐图去。故九四于处。非志所得。而资斧。非心所快。一时之所为。苟保其生息。一地之所留。姑为之俳徊而已。如游山者。勾留数日。观水者。溯洄其间。不过少作止憩而已。何有快于心哉。而九四且较六二异。柔得中位。方与九四婉委周旋。维之絷之。以永今夕。此九四之爰居爰处。而非爰得我所也。九四六二同功异位。在外者乐返其故乡。为客者思归其家里。此九四必下近六二为快。而九三阻之。宜其不安于心。不乐于所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