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得上九之下。及而受天之休命。推之在下位者。亦以得上位信任。而为君上之荣命。不可泥于六五正位。指为六五所发之命。如以六五为君位。则不得称上逮。上指在上者。位高于我者。则六五之上。惟上九为高。且以阳居尊位。正如履元吉在上。皆本乾之上九来。五上皆大位。五近于人。近于人中之主。故人主称天子。明其在众人之上也。既以上五为受誉命者。则誉命必自上发。则上九也。大畜上九。向天之衢。即明示道上接于天。天命下逮。即天爵也。且为誉命。更在君之上。惟上天誉命。必以正位得之。此六五有是占。而以下各爻无之。逮及也。上逮者。上而下至六五也。终字最要明。誉命之及。亦至六五终。柔道大终。地道代成。此五爻虽君位。而柔爻不专君命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旅上九爻辞也。上九全卦之终。亦旅途之穷。故爻辞如此。此鸟字。与六五雉相应。六五为柔在下。故以雉为喻。上九为刚居高。故以鸟为喻。以其高飞。而巢于颠。其地虽崇。而危亦随之。其位虽尊。而忧亦甚焉。危忧之时。而属于羁旅之人。其凶亦可知矣。鸟焚其巢者。离为火。而自上返初二为震。为木。火在木下。正如巢之被焚。且上九阳在高处。全卦火在山上。合而言之。乃成焚巢之象。鸟之巢焚。是失其居。人之旅者。亦失其所。此先笑而后号咷。与同人之先号咷后笑。恰相反。同人以先疑后释。旅则为先乐后忧。盖忧疑生于俄顷。而笑啼变于须臾。以位穷则变也。指旅人者。明其哭笑皆为寄居。失其所寄。而将奚归。则不得不哭焉。与前各爻得其安处。止其次者大异。而上九之灾。不独失其旅居。且兼丧其牛。牛指所畜。与遯之丧羊于易大同。以牛易羊。离与乾之别耳。丧牛者离卦之终。离用之穷。有牛而丧之于易者。明不当丧而丧也。场所非野林。藩栅非圹地。而竟丧之。是非旅之灾乎。此爻虽有鸟焚其巢。丧牛于易之占。不必视为相联及者。盖爻概指所象。具见其二。或仅见其一。而在旅人占之。固合。苟非羁旅。或丧牛者。不必在客中也。与无妄之失牛。行人之得。亦恰反。无妄为行人之得。此则为旅客之灾。如牛非旅客己有。而因失牛疑为旅客所窃。亦爻中应有之义。无妄为邑人之灾。此则为行人之祸。故占凶。指旅人宜其后号咷也。
象曰。以离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原本以旅旅字。应为离字之讹。言旅卦离在上也。火在山上。其义必焚其巢。山上草木皆能燃烧。则木上之巢能独免乎。鸟巢且焚。旅居不保。此离上九之象。与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之辞相应。皆火自焚。推之语云。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亦可相证。而丧牛于易。终莫之闻者。言丧者不可复得。一也。丧者不遇得者。二也。则丧牛于易。固牛主之灾。亦其被疑之旅人之祸。以不闻而被疑为窃牛者。则正与无妄之灾同。彼为邑人。此为旅客。既不闻其鸣。又不闻其行。是初不知其有。后不知其失。而皆不之闻。乃受窃牛之嫌。则其凶可知。释文以终字明其原不相闻。而竟如同人之疑。斯旅之穷矣。全卦以失所。为无可大用。其穷更逢其凶。可见火山旅。与山火贲异矣。以旅由丰来。丰变为旅。愈行愈穷。童仆已失。鸟牛亦丧。则孑然者旅人而已。此上九之凶。乃旅之终。因旅之穷。而戒于旅。则先宜谨饬于丰。故旅后为巽。巽则伏处。不复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