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左起5)久居幽昧。不得光明。行同长夜。无所视覩者。皆九四之象。以丰而即于幽昧。以大而失其光明。则所用反非所志。所成反为其害。虽丰何足贵哉。故丰止于蔀。其德已细。而日中竟幽昧。其道已违。九四之占。实丰之失。占者得之。宜自慎耳。然以震为动。德重行。果顺之。亦有遇而占吉。是贵在能应变也。故释遇其夷主吉。为行之宜。行而后得有合。行而后占吉。此震之用。有与离丽相违。而与分离有契。九三九四。重阳相接。志在上行。不恤(原“血+阝”)其过。故虽不明。而无大用。却有遇合之吉也。不过九四刚过。正与九三互成大过中爻。刚过易折。亦如九三折其右肱。三折其手。四失其明。其损相类。失明者无目也。九三见沫。为目之病。九四不明。为目之盲。是三犹可视。四已失所覩。虽欲不行。不可得也。以行而出于暗昧。达于光明。则仍有其视力。而可遇其外主也。丰之为丰。本离之明。合震之动。方成其用。今不得其明。惟顺以动。动而后复于明。此释文以行字。明爻辞遇主占吉之由来。不速行。则终自困而已。何望其吉哉。九四与六二。刚柔异道。六二宜守。九四宜行。此坤与乾之别也。乾九四亦以跃渊无咎。贵在顺时以动。动而上者时之宜。动而下者位之适。震前为柔。而六五得正。故宜于行进。进则可与六五合。行则可离九三灾。此爻辞释以遇其夷主吉。使占得者速行耳。则如斗杓之所指。为方之利。指示人之途径。果有行者。可取则焉。蔀草虽丰。不足留恋。日中虽暗。犹可趋避。以所蔽者近。所育者细。近细勿贪。则远大犹可期。丰之大用。原在远大。如务近细。得毋悖丰之义。此初与四占遇合。皆由行进得之。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六五爻辞也。六五全卦正位。而为柔。坤之六五。而当离外中爻。今本震之中。合坤离之德。其下应六二。亦坤之正。离之中。柔以为用。内以达外。故爻辞称来章。与坤之含章相应。卦下为往。上为来。以成往复回圈之数。自下往者自上返。如去与归。所谓无往不复也。六五之来。与六二成一卦之往复。而在外为章。即昭者也。德用昭垂。而照临于下。犹天之明。明在上。而昭囘于空。照耀于物。地承天德。则所章者。生化之功。坤以由下而上。故曰含章。明其顺承之道。从王之功。震则已得乾之一体。虽六五不戾于坤。而其行当秉于乾。故曰来章。明必自上而下。自外而内也。来而章其德。则凡在下在内者。皆被其泽。此以丰之大用。在合离日与震雷之功。震之为用。有赖于日。故六五来章。实本离日之光。成其雷雨之泽。而电火亦光也。柔之为明。大则如月。迅则如电。星月电火。皆自日有其光。星月为返照之明。电火为蒸化之用。以阳阻于阴。而后发其光明。如星月。受日之阳而返其照。电火因遏干云中之阳。而泄为光。其为光不同。为明则一。此电光返射于天下。亦来章也。故来章者。返照也。上而照下。外而照内。无所不见。无所不覩。此大明也。而成于柔。孚于坤之元吉。故曰有庆誉吉。言来章之德。有可庆也。有其誉也。庆发于心。誉出诸口。此与各爻之指心与目或手者。其取喻皆自人身切近。为其如人之心。主持大用。心在阳中。如日中天。日之中天。光无不照。心之中身。照无不达。今六五正位。当心之处。与六二应。而互兑之上爻。为口舌之象。是以有庆。且有誉也。震本离以成雷雨。又互兑以为泽沛。恩威兼至。仁义同施。则其占吉可知矣。虽柔主正位。失其尊严。而德着生成。足明其大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