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九四爻辞也。九四上卦之始。为震之初。即其主爻。而与九三同为中爻。重刚不协。以九三言。合乎既济与泰。而九四则同于未济与否。此九四之刚不当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二多誉。四多惧。故二爻之辞与四大同。而所占有异。即二得正。四失中也。然九四以与六五近。如初九之于六二。有相得之情。虽上下不得其应。而有其比邻可亲。此初与四。皆有遇主之辞。且占吉也。丰其蔀。日中见斗。义见六二爻讲解。以九四虽刚而失中。与六二之得正而为柔者。其蔽正同。故所丰者蔀草而已。较九三之沛。为不及矣。蔀生而贱。虽丰不足大用。日中本不当有所见。今以蔽晦而见斗。是失其光明。天下同为暗昧。六二如云雾之障。九四如日之食。其不明一也。而九四为过刚。非如六二本为柔爻。阴柔暗昧。时地所为。九四刚爻。而阳光被夺。蔽晦已甚。则天下同有幽昧之伤。日中见之。所谓书(不知是否书字?29左起7)晦也。日中而见所不当见。其为灾眚可知。然爻辞不言凶。且有遇主之吉者。以天灾不常。犹可避也。日月之食。日月之灾。天下虽同晦。而非无可趋避者。如夜之暗。有灯烛以继其明。则晦亦何所害。所兆在大事。而非关乎人民日用。故不言凶。且以九四进于六五。得其下交。故反占遇主之吉。可见刚之贵得柔也。遇其夷主。与初爻遇其配主。皆指有所合。初合于六二。四合于六五。二五皆正位。故以主称。而六二在内。与初同隶。易于匹配。故曰配主。六五在外。而反刚为柔。失其正位之德。不似六二之协乎坤贞。故曰夷主。夷者平等。芟夷也。伤也。有所削减也。如古称外邦曰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合称四夷。如华夷。即中外也。夷虽不必属于外国。而非堂皇正大之称。犹中国边远。亦以夷称。谓其不得与中原齐也。九四柔履正位。象夷狄之君。或者女后。臣下摄政之主。故曰夷。言犹与人民平等。而较帝王减降也。以九四刚而遇柔。下而得上。如强臣见宠于弱君。疆镇有得于邻主。则其志不坚。其心易外。此占吉由于动变来。动变则重刚反柔。失中反正。多惧反安。不明反昭。此所以反占吉也。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前四句为合六二爻辞释之。而不在六二。却在九四者。亦以六二得正位。孚于安贞之德。虽有丰蔀见斗之象。究未戾于丰之大用。九四则以刚之失中。外而难退。其所遭之蔽晦。不得即复其光明。故特释之。言丰其蔀。不及他良材者。由九四位之不当。与六二之情不同。六二有其位。而所丰止于蔀者。一则柔之为德不大。一则在下尚属德之初试。则虽先丰其蔀。将来或推至其他。而同丰焉。此初二丰蔀之后。即有九三丰沛之辞。可见天之所丰。正不止于蔀。且必由丰而沛施无穷。故六二释文无贬辞。而九四则竟以位之不当。明其用之有限。不复期其更大其用。广其德也。九四在外。外以内为志。与内以外为志者恰反。刚而求其降。正与柔而望其升。皆逆也。逆则无功。而六二之能进于九三。以大其所丰者。实本卦之例。由下而上。本乎自然也。今九四重在下应于初。而两刚不协。此虽逆行。亦将无成。故释以不当位也。日中见斗。六二以柔在下。犹易复其光明。九四以刚在下。则难即返其本象。此释文称其幽不明。言其为蔽晦所困。而不复其光辉。则直是日中之变耳。以九四乃震主爻。震雷之动。必云雨之时。震动而雷电行速。变化至易。此不明由于天之变。即目之眚。日失其明。物遭其灾。则幽不明者。包一切言。皆幽暗不得光明也。六二离之中爻。原有光明之德。虽见斗。一时之障而已。而九四震雷之用。虽有电火之光。而非天日之明。此明亦幽也。幽者如长夜。如暗室。如地下之灾。如冥间之情。暗昧不覩(找不到对应简体字)光明也。推之凡蔽晦抑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