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五居正位。动而合于明。故有来章之称。阳升阴降果易九五。虽孚于乾之正。而戾于卦之复。上与外卦。皆宜自复。以与下或内合德。丰之六五。正以其柔降而合于下之离明。故称来章。来对下卦言。章对离明言。谓其如月能返日之光。以为天地之明也。故释文不曰来章之吉。而与六五者。明其主柔道。始有之耳。柔能御刚。六五下与离中相应。柔以相从。虽戾于卦之正应。却孚于坤之全德。坤安贞而厚载。有广生之功。代终之德。此丰之大用。实秉坤地之道。万物莫与违。则其丰可知。正如五谷丰收。虽赖天时与人力。而实系于土宜。土如不宜。虽雨阳时。若耕菑不愆。亦无所获。今丰二五皆柔。已有其土宜。而仲介两阳。又得天日之功。此全卦以丰名。而六五有吉庆也。释不及誉者。以既有庆。自得其誉。如有功劳。自邀嘉许。六五君主之位。以柔而称夷主。亦有其赏罚之权。陟降之法。此庆誉所自出也。全卦皆以日中有见。为用之不足。独六五有庆誉。则以柔道胜也。三四两阳。过刚原如大过。不能大用。而以二五两阴得正。足以剂之于平。此丰之得名。而有庆誉之由来也。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门臭)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孔子《宣圣讲义》
此丰上六爻辞也。上六为卦之终。用之极。道之穷。穷则变。故丰者至此。变为歉矣。有吉者至此。变为凶矣。在六二九四。皆称丰其蔀。而上爻曰丰其屋。蔀其家。为蔀同。而为用不同。其地异也。以蔀之丰。而终覆其家屋。是非如前之丰于所生地矣。既由丰蔀而至丰于其屋。蔀非丰。而转丰其家。由屋言为丰。由蔀言则已杀伤。是上六之蔀。类于枯草。不得称丰。因蔀之获。而盖屋多。因屋之覆。而成家多。此丰之用已成。其德已尽。其生已终。虽有丰屋之功。而不能若栋梁之耐久。虽有蔀家之果。而非如富润其屋之可称。是生之贱者。成用亦贱。物之陋者。所及于人之功亦陋。故蔀其家屋者。虽丰无足称。而民之居兹屋者。以贫乏故。不能安居于家。蔀虽能避风雨之害。而人无安居自得之情。为丰之用已穷。则复见其灾歉之象。此蔀屋犹在。而窥其户。(门臭)其无人。为屋固丰。而空室无人。可见其凄苦之景。盖方为其生。逃亡在外。不得寗于家耳。家在而惟存其蔀。无人而惟见其户。此凶岁流亡之世。将何望于丰哉。故曰三岁不觌。谓无见面之日。而凶三岁。与坎正同。皆人民离乱。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女离散。骨肉不得聚。村庄家户荒凉。此丰之终。反为不堪其苦。则求丰者。宁知之乎。愈望其丰。而愈见其歉。愈求其安居乐业。愈促其奔走流亡。是谁之咎哉。故上六之凶。乃志于丰之过也。上六柔在上。原与初二反互为坎。乃有坎坷之趋势。而自五至初。本互离。上六为其中爻。则不免离散之悲哀。以丰如日中。日中则昃。以上六正如日昃之离。离坎往来。则其后正犹陷(穴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