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主疏述》
艮卦已终。其次为渐。是由艮之止。而有渐行之机。本艮之退。而思渐进之志。渐者徐徐而前。如水之渐。俗语所谓慢慢的。不急不促。而志在进行也。然以天道言。有退必有进。有止必有行。原成因果。不得独存。如一岁然。有春夏之繁荣。即有秋冬之枯寂。有朝午之明朗。即有夜中之暗昧。皆相周旋。而成名象。故暑曰夏。寒曰冬。明曰朝。暗曰夕。此以象称名。而相对举者也。不过数有定纪。行有定程。不得越次。不可躐等。则所尚者渐也。如由春之温。始及夏暑。由秋之凉。始达冬寒。非顷刻即见者。一日一夜。必经十二时。由旦至日中。由晚至夜半。皆渐渐更换。以达于所期。则渐之道也。若非以渐。是将群相骇怪。而不能明其道数。如夏月而忽见冰霜。日中而忽臻黑暗。谓之天变。容或有之。揆乎道数。不可得也。故天道无时不变。变必以渐。为其行无时或停。停则为灾。如人之息。一一相续。则生命不倾。若偶不续即死。渐之为用。亦如息焉。息息相关。生命渐长。而不见其变。不知变在呼吸间。一吸一呼。新陈代谢。是以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此刻之生。已非未来之生。生闭环。无时休歇。由幼而少。由壮而衰。皆从渐中变化。不渐则为诞妄。则为妖魔。盖今日少年。明朝老迈。此时精壮。顷刻衰颓。谓之病态。可也。视为故常。不可也。以其来也遽骤。变也离奇。不孚于渐之例耳。人生如是。物情亦然。渐进渐退。渐新渐陈。渐壮渐老。渐死渐生。莫不有其道数也。此渐者。道数自然。举不能越。变化恒态。毫不可违。故有物则有变。有变则有渐。未有一成不变者。未有变而不出以渐者。艮震之间。变之至也。而继之者。则为渐焉。以艮之半。退为其基。推震之情。易巽于上。巽行艮止。相与同功。于是渐义以昭。渐用以显。此风山之合。而名渐也。
渐。女归。吉。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
此渐卦彖辞也。渐以巽艮合。与蛊同体。而易其上下。山风蛊。象物事之庶繁。为生化之变进。而风山渐。象行止这前进。为利害之推迁。二者大同。故皆取男女交接。刚柔升沉为喻。蛊以事重。而名蛊者。以多变而易惑也。渐以进称。而名渐者。以有进必有退也。盖渐。巽主于外。巽为木为风。木则易生。风则善变。生为天地之德。变为天地之功。德取其恒久而一。功取其推衍而通。不一则纷。不通则塞。艮止于内。以厚其德。艮退于下。以求其功。愈止则德愈明。愈退则功愈大。为其本固而体全。基宏而用广也。如栽木者。必期其发育成大材。生成为大器。故培之必厚。灌之必勤。保护必周。防闲必审。皆体止于一之义。为善其本之行也。人之生也。亦如木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天道敏生。地道敏树。故渐者地道也。法乎坤。志于柔。期其厚载。底于安贞。则可以进。可以退。可以止。可以行。无不利也。而彖辞则以女归喻焉。女者坤道所成。人道之母。先有女而后有男。未有无母而生子者。此渐为人道之本。人生之终始也。艮为人之终始。言其道也。渐为生之终绐。言其功也。道包一切。故艮得其全。功限一时。故渐有其半。渐以艮在下。虽与蛊同分一半之位。而渐则得其本。蛊则得其用。本大而用有限也。故渐者女为先。蛊者子为重。干父干母。裕父母者。人子之事。非女子之行。即有女子亦变例也。渐则以女为主。女生于母家。非其地也。必归于夫家。方克主其政。以男女内外各有司也。男主于外。不问家政。女主于内。乃孚家道。此天地大义。人生大纲。不得越也。在卦内艮原少男。何反以女主。此后天与先天异也。后天艮代坤。少男易为大母。故秉坤道行。非复少男之位。而艮非坤也。故称女不称母。以母之称必在女归之后。女嫁而有子始得行母之道。达坤之德。故曰女归吉。言女子归于男为吉也。归字与妇字近似。女归即为人作妇之意。女变为妇。妇有所归。故曰归。犹归宿也。诗曰于归。归于其夫。即返于其家。女以男为家。是在母家犹客也。客者寄居之谓。即归其家。以客为主。是以女子称嫁曰归。犹人之作客。而还乡也。有所归宿。获其安居。自占其吉。而有孚于乾坤利贞之德。利贞为坤本德。而在乾释曰性情。渐本坤以行。坤先安贞。厚载无疆。以贞为利者也。渐之所法。即在于此。艮代坤。而巽代母。同属母之前身。故犹母也。是以得坤之全德。而秉乾之半。性情之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