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彖辞之义也。原文有误。渐下三字系渐字之误。其位上脱正字。宜改正之。此虽释彖辞。有韵语者。系与文言混。亦如损益二卦。自进得位下。皆属文言。原释彖辞有脱。故后人以所存文言补之。虽非一文。而足以申释彖辞之义。姑仍具旧。不过有韵之文。非释彖辞。读者知之可也。渐之为义。乃渐进也。明渐有进取之志。而无欲速之心。虽进而不疾。故曰渐。释曰渐进。可见其行必缓。其动有功。其用可大。其道本乎中庸。为艮先知止。巽以顺行。止而顺行。是不疾不徐者也。故曰渐。渐进也。若从艮止。则无以见其进。若非艮止。则无以明其渐。艮为本而在内。巽为用而在外。巽风行而善变。进而可退。应于艮止。则行以缓。进以渐。此卦名渐之由来。言如水之漫衍也。既以渐进重。则行所类者。以女归其夫为近。为嫁女必出于渐也。艮男巽女。女长男少。少应从长。而女宜顺男。是两者间。相恋相让。而不相争。相亲相爱。而不相悖。艮阳升于上。巽阴降于下。则两情洽矣。男以下于女。妇以从其夫。则二姓合矣。此所以占吉也。人曰男女。物曰雌雄。道曰阴阳。德曰刚柔。一也。女归之吉。则凡柔顺刚。阴从阳者。亦皆吉也。人道始于夫妇。则凡有配偶。有匹敌。或事。或物。皆可以夫妇之道例之。夫妇求其和而久。必先以正。一切事物亦然。有功有成。可大可久者。必和必正。则在得中。中和之道无二。立本于正而已。故艮止而巽顺之。一于正。正则中。中则和。和则大。大则久。艮止而不二。巽动而不穷。不二则守其位。不穷则广其德。位正则天下宗之。德广则天下顺之。此渐之用。由修齐而达于治平矣。故名其进为正。谓有为也。有成也。可垂诸久远也。可推之无量也。其道以渐。则克致之。世未有大功大业。不由渐以成以达者。偶然动作。匆遽经营。小利尚不易期。况大利乎。渐之利。大利也。本乾而用坤。以终而作始。故利以贞显。贞者四德之末。坤之至德曰安贞。乾之至德曰美利。利贞者。出于性。达于情。无不宜也。故渐之用。不独女归吉已也。
以卦象言。艮一阳在三爻。进而得九五正位。以宏乾之德。此刚进而得位。则所往必有功。九三九五。同功异位。三多凶。五多功。今九三进得九五正位。是以释为往有功也。有功则不独免于凶矣。又六二在内。坤之正位。上应九五。乾之正位。刚柔皆正。而自下上行。故为进以正言。如家人卦。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内外皆正。则可以正邦。即正己以正众。上位正。则邦国无不正。与家人卦正同。推其功用。则治平之效。岂仅正一人之位已哉。正字从一止。止位止于一。天下无不一。书所谓一人定国。即正邦也。而内外皆正。固为家道之齐。若就全体言。则所谓正位者。当以九五为重。以六二犹承顺九五之德。妻臣之道。不得独专。故曰正其位。刚得中也。言九五得正中之位。足以君临天下。抚绥万方。为下民所望也。又以九五言。固刚得中位。以九三言。亦刚得中爻。皆刚得中也。九三六四孚于既济。水火交济。人道之纲。如人家室。夫妻和睦。家道之本。此中爻九三六四。六为人道所尚。则自下言之也。下为众民。上为君主。各得其中。则各有其位。各守其分。则各昭其德。此九三为下位之得中。九五为上位之得正。两爻皆刚。故曰刚得中也。然以政治言。自重在九五。此上文有进以正。可正邦之语。则指由九三进于九五也。九三在下卦。不可语于正邦。九五位正德明。时用以显。卦用以大。故称得正位。以见渐之可进也。渐艮之异。即在于是。艮虽知止。而不得正位。故不重进。渐之上卦。以巽易之。乃得正位。故以进称。而艮在内。行必以渐。进不可疾而已。内止而外巽。止于下而动于上。有其中者形诸外。固其本者荣其枝。厚其体者大其用。是艮巽之合。内止而外有以顺之。故动而不穷。进而不害。此行之本在止。动之本在静也。老氏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渐之大用。亦以得艮为本根。乃克遂巽之风行无阻也。全卦大义。皆系于一渐字。而其大用。则根诸一正字。合之即渐进以得其正。是以有功有成。修己而正邦。得中得和。推己以育物。此渐之进虽不疾。其进也远。行虽若迂。其行也安。正如女之于归。有其礼仪。明其情性。则两姓之好。百年之乐。岂有限哉。益进以渐。而行以正也。柔于外。而刚得中也。止于己。而顺于人也。贞于守。而利于行也。是以往有功也。动不穷也。渐进之义。庶可以剂艮止于平衡矣。女归之吉。可以致天下于文明矣。利贞之德。可以匹乾坤之生成矣。刚柔中正之行。可达博厚高明以悠久无限也。细读此文。则渐之大用。无不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