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八章:艮为山(卦)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九三刚在中。居内外四阴之界。故曰限。而在两者间。当以通达为用。方得成其生化。大其作为。若竟止之。则害之也。故释文申之曰。危薰心也。危字指厉字言。而九三实含有危害之患。则为坎之中爻也。在六二。以其不克随。使心不快。亦由上下不相应耳。而幸在正位。有所守。故虽不快。而无危害。若九三。则重刚不中。上九相妬。上下难和。此所以有艮其限之占。而其害乃薰其心。薰心之患。又过于不快。不快者。无形之病。薰心则有形矣。不快者。可解之害。薰心则难解矣。以艮中互解。必孚震坎之合。九三偏于震。故不易解。而艮止之德。不顺于震起之志。坎陷之义。不孚于乾健之行。此欲止而又求进。欲一而反多忧。是内外相违。上下相贼。不为利。反害之。犹肾水不能济心火。且以少阳反灼少阴也。夤字上从夕。下为寅。含朝乾夕惕之训。有始勤终怠之嫌。且寅为木。系少阳相火之府。相火宜潜于下。今以求进。而薰其上。胆府原司决断。今以排列。而侵其心。是木之过。而土受其制也。薰字因心主火。而坎中一阳。亦火也。阴中之火如烟。故曰薰。若不侵灼其心。则上助成其化。此艮其限。原非过。以不得和于上。乃为过。列其夤。原非危。以不克正其行。乃为危。此则九三之失。在失行之和。进退之正。失和则生成者少。失正则贞利者乖。故称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孔子《宣圣讲义》

此艮六四爻辞也。四居外卦。亦如初六。皆艮之下爻。而四居中。得九三之协济。一刚一柔。一升一降。恰如既济。柔表而刚居里。险外而阳在中。此合人道者。故曰艮其身。无咎。言当其中爻。得其协和。知止而止。恰如其分。此所以免咎也。身与背相反。彖言背。以全卦阳为主。此言身。以四爻阴为先。阳止于背。阴止于身。故人背为阳。胸腹为阴。以行言。背为背。身则向也。面所向者。见其身。六四由内望外。而返身以就九三。故称身。言其返内向也。艮之大用在止。而求止之道。必自反。自反以求诚。则一切皆成。是真善止者也。艮阳尽于上。若不返。将何行乎。此君子于艮。重自反也。自反即返躬自责之意。求免过者。必先自返。返本复始。道之大原。克己复礼之谓也。故占无咎。六四虽柔。而乐近九三之刚。则不觉自返以求于止。自返之止。斯止其身矣。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全卦自下上。初为趾。次为腓。三为限。皆内也。而皆身之背。至六四则外卦。内升外降。故六四为反止其身。身较腰脊略上。而居中御外。如人之体。下及于足。上达于首。皆身主之。如室之柱。木之干。草之茎也。安危所系。动定所司。今止于身。是全体皆止之象。非如下三爻止其一部也。故释曰。止诸躬。又躬者。包亲近之义。如躬亲。即指自身所为。止而为躬。则已止其本体。更无不止者矣。且止诸躬。即止其思与行。止其内与外。一切皆止。止之至矣。故善止者。必止于躬。物皆非我有。欲其同止。惟自止。此知止必自身始。而止观。必自心始。心身一也。皆属于躬。则止诸躬。艮之道尽矣。止以为行。行亦有止。故止诸躬者。诚之本也。至诚不息。常乐我净。恒久不变。永执厥中。即止躬之效。而人道之本原。宜其占无咎矣。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