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证释》五十八章:艮为山(卦)

上九。敦艮。吉。

孔子《宣圣讲义》

此艮上九爻辞也。上九居全卦之终。即艮卦之穷。而以一阳居上。又系主爻。主用所在。穷而不穷。亦如兑卦以上六为主爻。不得视如他卦。如阴之穷也。艮之上九。既为艮主用之爻。恰与下九三相似。不过九三在中。上九在上。微有不同。上九当全卦之尽。而在中互之外。阳极则变。恰是以乾变坤之位。故爻辞称敦艮而占吉。言敦者。秉坤厚载之德。与临之敦临。复之敦复。皆取坤用故云。而占吉者。既本坤厚载之德。复推艮主爻之用。是以不穷。而反成吉占。如履元吉在上之例。孚于大有庆也。艮为山。以崇高之道。峻极之形。则上爻恰如峰峦。巍峨在望。由高视下。莫非土之积。积卑以为高。积薄以为厚。是即称敦艮之由来。敦厚以上。山以崇高。敦厚为艮。人以挺拔。是不独止。且兼德之博厚言。山之博厚。乃地之特出者。以凡山中之物。或植或动。或泉或石。或埋藏于土中者。或昭着于地面者。皆山所蓄。即山之德所昭。此名敦艮。言其富有而广生。亦如坤也。坤为地。固兼山泽。艮为山。又兼水泉。在山言。是凡山所生者。所育者。所成者。所藏者。莫不秉山之气。得艮之用。而必见于面。发于外。以为其文德。以显其光辉。此亦如坤地之德无疆。孚乾天之道大生也。又上九与九三。两刚相耀。如日月代明。故在象曰兼山。言连接起伏。互于地面。为一切所瞻望也。故彖辞称其道光明。一阳昭垂。群阴内潜。外不其仪。中蓄诸物。而当峻极之位。最宜返躬之行。如履至尊者。则卑以自牧。居至上者。则俯以就下。斯道之所本。人道之所先也。故爻虽刚。而德重柔。道虽出于乾。而用必归于坤。返本复始。乃克成其终。故曰成终成始。莫盛于艮。此上九之阳。反以敦艮得吉也。不然。凡阳居上。乃高明之行。阳刚在外。宜刚健之号。何以敦厚称哉。虽似由穷变之故。实则原艮止之道也。盖上九一阳。志升不能复升。欲进不可复进。则惟有止于上。而返于下。静于外。而动于内。以成其返本还原之道。而达其由静生动之功。依止为行之妙耳。故艮以止。成终成始。终于上。始于下。终于外。始于内。亦即终于止静。始于行动。盖终者终其用。始者始其体。无形而有形。有终还于无。何哉。失其正位。若不还归。将何往哉。此六二六五。以柔得中。实为九三上九之所归也。中见坎卦。亦互成震。是以起则有险陷之虞。止则怀振作之志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孔子《宣圣讲义》

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九原为穷极之位。而艮反占吉者。则以艮能返于坤。秉坤之德。有敦厚之道。是以厚终也。厚固地博厚之德。终亦坤永终之道。犹坤卦上六永终以大终也。乾知大始。坤主大终。而艮兼之。乃有成终成始之称。上九在卦之终。故独称终。而不及始。然原始要终。人道之本。艮为人道。终则有始。虽曰坤德。亦承天行。就卦位言。坤艮易位。凡后天坤之用。皆艮代之。与坎代坤位者相应。以坎为水。艮为土。后天地上。惟水与土。为其大用。除水土外。无地可言。故二者皆代坤。在五行。坤艮皆为土。是代坤者。惟艮为最。以大地之象。属水者。不若属土者。易见其生成发育之德。为水者。亦不若为土者众多也。是以坤之用。恒自艮见之。但就艮为山言。则与泽各得其半耳。然艮兑对位。体用相及。是为艮者亦关兑。如六五之艮其辅。言有序。即着兑之用。兑主口舌。为说言。其爻位恰成刚柔相合之象。故凡对位者。皆有关连。不独兑艮也。艮卦至敦艮。实为全艮之终。而止于敦厚。成其笃实。皆出于贞。亦即诚也。以诚为终。则何患乎不明。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又曰诚则明矣。返身而诚。光明自着。此释彖称其道光明。亦上九占吉之所由来也。阳德在上。如日月中天。光被下土。此观卦之象。为重艮之合成。合并为一。两阳上照。四阴下藏。故光辉四被。群生毕显。艮之厚终。亦有似之。